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

(2009-11-13 18:19:33)
标签:

第26次南极考察

情感

分类: 人在北京

上午刚打开手机,就接到了陈虹从长城站打来的电话,雪龙船已经在昨天平安抵达长城站。由于被选作为韩国人在长城展期间的活动做翻译,雪龙船在长城站期间,陈虹要下船工作7天。

崔静的博客上转发了她在新华网的一片通讯,写得很动情。那是长途航行途中南极考察队员的情感记录,以前我们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感受,所以转帖在这里。没办法告诉崔静,只能私自决定贴了。照片是我加上去的,遗憾的是由于王泽民老师母亲病重,没有参加贡嘎山的训练,我的电脑夹中没有他的照片。

2009.11.11 望乡

昨天发了一篇通讯稿《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从北极到南极,思乡是漂泊在海上的我们共有的情绪。船上的170多号人,谁没有子女父母,谁不懂儿女情长,只是当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共同的使命,就不得不将个人的情感深深掩藏。新闻是有局限性的,我不得不从170多人中选取3人作为代表,我也期待着在未来的5个月中,能与更多的队友熟识,走进他们的内心,感悟他们的思想,让人们了解真实的南极考察,和这些可敬可爱的考察队员们……

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
   2009-7-26。四川贡嘎山野外生存训练。崔静。

 新华社“雪龙”号11月10日电题:通讯: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
    新华社记者崔静
    思念是什么?千百个人也许会作出千百种回答。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心里,“思念是船离岸时,妻子眼角流出的一滴泪。”“思念是一封电邮,只言片语却足够安慰你的心,给你战胜晕船的坚强。”“思念是一段思乡的旋律,它能勾起你对故乡的记忆,忘记海上的冷风寒雨。”……
    自10月11日从上海起航至今,风雨兼程的30个日日夜夜,跨越东西、南北半球的近万海里航程,家,始终是每一名考察队员心底最深的牵挂。把盏望乡,对年迈双亲的放心不下,对娇妻爱子的百般柔情,虽不轻易表达,却在言谈话语间不经意地流淌,让“雪龙”号上时时充盈着浓浓的爱与忧愁;也正是这份爱与忧愁,激励着考察队员们为了祖国的南极考察事业拼搏进取,斗志昂扬。
    “最放心不下的,是无法在母亲灵牌前焚香守孝”
    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民搞了近半辈子的测绘工作,每年都有约半数的日子在野外勘测,对他而言,出差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然而,与以往野外作业不同的是,今年暑假母亲的去世,给他的此次南极之行增添了几分惆怅。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在王泽民看来,母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正是母亲无私的爱,才使他从一个农村娃娃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年来母亲一直体弱多病,但我每次远行,她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这次远行虽有众多亲朋好友送行,但少了母亲的叮嘱,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我这次远行心里最放不下的便是无法常常在她的灵牌前焚香守孝。”每每念及母亲,如今已年届不惑的王泽民便润湿了眼眶。
    身为家里的顶梁柱,让王泽民放心不下的还有年过70岁的父亲和正在读高二的女儿。他深知,母亲的故去,带给父亲的伤痛远超过他人,单身老人更需要儿女守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女儿正处于高中冲刺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父亲的指点与关爱。然而,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对他选择远赴南极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听说爸爸要进南极内陆,女儿还把心爱的丝巾拿出来给父亲带上以防风雪,并嘱咐爸爸多拍些风景、企鹅照片给她看,这些都成了王泽民此次远行的巨大动力。
    临行前,不少亲朋好友赶到武汉为王泽民送行,很多人问了他同一个问题:“都40多岁的人了,为什么还去充满风险的南极呢?”他都笑而不答。“因为无论我回答‘为了事业’‘为了荣誉’‘为了好玩’……都会被他们给予否定,站不住脚,但是我心里明白,如果不是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对南极这块神秘土地的好奇和对未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是不会远涉重洋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在向记者说出这番话时,王泽民的眼中充满坚毅。
    “希望妻子每晚听到我遥远的心声——‘老婆,我爱你’”
    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

2009-10-10。雪龙船在上海启程。陈虹。

“80后”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的博士生陈虹每天最盼望的时刻就是早9点和晚5点的收信时间。由于海上通讯不便,“雪龙”号与外界的通信往来只能在这两个时间定时进行,所以,每到这一时刻,陈虹便会目不转睛地守在电脑旁,等待着妻子的来信飞进信箱。
    “与老婆分别已经20多天,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能梦见她,我可能是格罗夫山队里最想念老婆的人吧,因为我比他们要多一份担心,多的这份担心就是来自老婆的孤独。”这个外表看似粗犷的男孩默默地说道。
    陈虹的妻子刚刚辞去工作,在家读书准备考研。每当想起妻子一个人住在他们租住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没有亲人的陪伴,也没有同事的鼓励,只能靠书本消解孤独和寂寞,陈虹的心就会隐隐作痛。“不敢想象老婆独自一人在那间小房子里,躺在被窝里看电视的情景,现在寒冬已到,没有我的肚皮来暖手,没有我的祝福暖心,老婆是怎样在寒冷和孤独中入睡的呢?”
    “雪龙”号上的邮件系统由于技术故障一度无法收发信件,陈虹辗转收到了妻子给他的留言:“老公,你一定要好好的。”简短的一句话,令这个七尺男儿不禁潸然泪下。“南极考察时刻充满着危险的任务,老婆不会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就是这句简单而朴实的话,便能充分感受到她的那份挂念、祝福以及担忧。”陈虹说。
    相思的话只有两个人才懂。陈虹说,离别之前的每个晚上,他都会在睡觉前对妻子说:“老婆,我爱你”。听说现在北京已经下雪,他希望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妻子能够好好照顾好自己,等待他的凯旋,也希望妻子每天晚上都能在他遥远的心声中入睡,听到他在遥远的异乡发出的呼唤:“老婆,我爱你!”

   
“这么多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想孩子”

望乡—体味雪龙号上的爱与忧愁
       2009-7-26。四川贡嘎山野外生存训练。韦利杰。
    打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女博士韦利杰的电脑,跃入眼帘的是一张写满童真的笑脸,一个7岁女孩头戴轮滑帽,自信地望向远方。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韦利杰就会情不自禁地嘴角上翘。
    女儿是妈妈的牵挂,也是妈妈的希望。初登“雪龙”号,韦利杰的晕船反应严重,女儿的来信是帮助她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的灵丹妙药。得知女儿的学习有了进步,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她为之高兴;看到女儿在作文《妈妈去南极》中写道:“想念妈妈时,就只能对着妈妈的照片说话,可我不怨妈妈,因为妈妈是为了祖国的‘大家’才这样的,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她更感到宽慰和自豪。
    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中,韦利杰将同其他9名队员一起,深入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她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陆路进入南极内陆的女科研工作者。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对韦利杰来说亦是如此。2003年和2006年,她相继考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攻读地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师从中国南极科学研究的骨干之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潜心于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
    从兰州到北京,6年多的寒窗苦读,韦利杰始终与远在河北邢台的父女俩两地相隔,如今踏上奔赴南极的征程,更令一家三口远隔千山万水。“我到兰州的时候,女儿才两岁,这么多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想孩子,可是,却尽不到母亲的责任,”每每念及女儿,韦利杰心里都抱有深深的愧疚。
    相思未必长相守,对女儿的思念不会因时空而被阻隔。为庆祝“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科考队给每名考察队员发放了一件印有企鹅图案的黑色T恤衫,韦利杰特意找到队务助理,想要再买一件最小号的,她要把这件T恤衫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让女儿穿着和她同样的队服,分享她的荣耀,延续她的骄傲。(完)

 今天颇有些感触,因为11月11号是姐姐的生日,想念她,更想念她那对活泼可爱的龙凤胎,常常在海上看看二宝的照片,幻想一下他们现在的模样。临行前,刚刚给两个小家伙过了1周岁的生日。听姐说,我那开朗的小外甥女已经会叫姨了,虽然叫与不叫全凭兴致,那也是进步啊,期待着早点听到那稚嫩的声音,也期望他们快乐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安暴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