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南极

标签:
南极考察情感 |
分类: 我在南极 |
看了央视新闻,3年前在南极考察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总共131天的行程,我们格罗夫山内陆考察队11个人有58天在南极内陆度过。
那些日子正值南极夏季,在内陆的58天里,我们只是在最初的几天和最后的几天经历了短暂的夜晚。
准确地说,应该是6天5夜!
尽管没有了日夜的区别,琚队还是按照北京时间安排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休息。
格罗夫山远离中山站400多公里,除了偶尔露出的岩石露头外,所有的地方都被蓝冰覆盖。
整个世界只有蓝天和白色的冰雪之分,那些零零星星散布的岩石岛峰,会让单调的南极内陆突然间变得精彩起来。
格罗夫山地区的风没有因为夏日的到来有丝毫减弱,每天有上几个小时可以出外工作的时间,就是非常好的天气了。
我们只好充分地利用这几个小时,出去工作。
但是,即便是这段时间,走在冰面上,刺骨的寒风还是把人吹得走不稳路。
每个人都有过摔倒在冰面上的记录。
夜晚,是我们用费旧包装箱的纸板遮挡出来的。
人造的黑夜,可以挡住车厢外的阳光,却很难制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无情的寒风,总是没完没了地、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雪地车厢。
风声不停地呼啸着,车厢被撞击得晃晃悠悠。
每天入睡前很长时间,都会躺在床上无法进入梦乡。
于是,就回忆、梳理一天里发生的一切。
一幕一幕,象是在放电影。
格罗夫山的一切,就是在每天的这个时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的。
一个人走在蓝冰上,总是有点寂寞。
偶尔蓝冰的断裂声从远处(?)或者从脚下(?)传来,再慢慢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巨大的断裂声突然响起时,常常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最初的那几天。
每次搬营地前,我们都要把所有的垃圾装箱,然后放在雪地车厢里。
正在现场指挥链接雪地车的是队长琚宜太,去过3次格罗夫山,2次担任队长。
格罗夫山考察队的队长条件是很苛刻,除了必须有南极内陆考察经历、必须是科考队员、必须具有组织领导才能外,处事果断、临危不乱,更是队长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在往返格罗夫山的路上,每天都要加2次油,中饭时的这次加油,每个人都得忙起来,5个人加油,另外几个人要利用短暂的时间做饭。由于路途的颠簸,生活车厢里的物品总是被摇得到处都是。每次做饭前都得耐心地先收拾那个摇乱的车厢。
每天早晨起来,雪地车边都会堆积小山一样的雪堆。在铲开这些雪堆之前,我们象回到孩童时代一样,兴奋无比。有时候,因为玩雪,耽误了事情,也会招致队长有点严厉的训斥。
这个景象在格罗夫山可是第一次。
尽管这已经是我国南极考察队第4次考察格罗夫山,但直升飞机开到这里还是第一次,考察队领导来格罗夫山慰问考察队员也是第一次。
难怪央视刘记者冒着螺旋桨卷起的大风雪,抢拍飞机起飞的画面。
由于进入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我们这次考察前,我国已经成为在世界上拥有南极陨石排名第3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琚队、老徐、金雁师傅都是我国南极陨石的功臣。这一次再次来到格罗夫山,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赶超日、美,成为世界第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
在我拍的这张照片上,跪在蓝冰上找陨石的是中国科学院来的队友黄费新博士和程晓博士。以这个样子找陨石的人中当然没有老队员了,他们知道在哪里能够轻而易举找到大陨石。
结束这次考察时,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数量超过了日本,逼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