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在南极 |
由于计划的变动,第2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出发时间由原定的11月26日改为12月2日。今年雪龙船在上海大修,考察队员们只能乘飞机到达澳大利亚,然后搭乘澳大利亚的考察船前往南极了。也是由于这个缘故,今年去越冬的队员的出发时间也推迟到明年1月了。我们22次队的那18位越冬队员只好再多工作一段时间了。
这次考察队里有我们所的两位同事,副所长ZY研究员已经是第三次前往南极了。他现在是我国南极地质科学考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曾经发现的东南极大陆5亿年左右发生过的泛非构造事件目前是南极地质研究热点。
近年来,又在与英美等其他六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策划在南极最高点DOME
A附近的冰下最高点处实施甘比采夫冰下山(Gamburtsev
Subglacial Mountains)钻探计划。
甘毕采夫冰下山脉是东南极基岩的最高点。它是在1958年由前苏联南极考察队用地震的方法发现并确定,并以苏联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格里戈里.A.甘毕采夫的姓氏命名的。
这是一项伟大的科学计划,它的实施将会为人类探索南极内陆冰下湖所蕴涵的南极生命迹象、探索南极大陆最后一次拼贴、闭合的地质学证据、探索地球环境变化等众多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甘毕采夫冰下山脉被认为是探索东南极冰川历史、冰下湖和大陆克拉通构造神秘世界的钥匙。
显然,这也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科学工程。
首先,这项工程正式实施,必须在我国即将在DOME
A建设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拟用名)建成之后。因为在甘毕采夫附近必须有工作基地,供科考队员、施工人员生活、居住,大量的考察和钻探物资得要储存在这里,飞行使用的飞机也必须在这里升降。
与世界上任何一项钻探工程都不同的是,准确地确定甘毕采夫山冰下最高点的位置是科学家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甘毕采夫山完全覆盖在南极巨厚的蓝冰下,准确定位冰下山脉最高点,必须采用航空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密集的网格式飞行探测,甘毕采夫山距离中山站1300多公里,飞行需要的燃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南极零下30-40度的低温天气飞行本身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除此之外,在南极内陆进行钻探施工,科学家们还将遇到很多诸如钻探技术设备、冰芯、岩芯样品的采取等一系列难题。
ZY所长的科学精神是极其让人敬佩的。他的母亲已经处于病危状态,好多天了,Z所长白天忙工作忙研究,晚上在医院照顾母亲。很难想象,这一次他是如何告别母亲的。对他们来说,这很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
祝福他们了!祝福老人能度过这次劫难,祝福ZY所长明年1月凯旋回国后还能见到自己的母亲!
写完这段文字的时候,突然觉得ZY所长的这次南极之行很悲壮,所以标题“悲壮启程”。
甘毕采夫飞行计划
航空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东南极冰下基岩地貌
准备租用的加拿大双水塔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