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05-11 06:21:32)
分类: 我在南极

在茫茫冰雪覆盖的南极内陆,路,是每一支科学考察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冰盖上,任何一条刚踏过的路,都很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被吹雪覆盖。由于遍布的冰裂缝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巨大落差的冰坡、冰沟、冰坎,南极冰盖上的路可以说布满了艰险。
我们进入格罗夫山所走的路,是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长达7年之久摸索出来的。其实所谓的路,在冰盖上就是一些标志杆连起来的一个相对安全的通道。这条路上,每隔几公里,总有一个竹竿或彩色的测量标杆。它们是历次考察队的队员们逐渐插上去的。每个标杆都有非常精确的地理坐标位置,除了作为路标外,也供科学家们长期监测南极冰流和研究冰盖物质平衡使用。
在这条路上行驶必须十分小心,必须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导航。因为路上仅仅是些标杆,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路。虽然这些标杆能帮助考察队躲开大的冰缝、冰坡、冰沟、冰坎等,但蓝冰上、覆雪下,还有无数小的冰缝、冰坎,一样随时可能把雪地车陷进去,随时可能将雪地车掀翻,随时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发生。
这是一条没有用水泥没有用柏油浇灌的路,甚至是没有留下任何车辙的路,它凝聚了几代南极人的心血,记录着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的艰辛。
在南极中山站去往内陆冰盖的途中,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分路口。19981225日,中国1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两个内陆冰盖考察队在这里分手,一队向西为将来中国人踏上南极最高点DOME A开辟路线,另一队向南去格罗夫山进行地质科学考察。分手前,队员们用两根标志杆制做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分路标志。一根测量用的红白相间的花竿上,套着10个银白色的铝条,每个铝条上都规则地刻写着一位队员的名字。另一个竹竿的顶端则拴着一条白色的飘带,虽经多年的风吹雪打,飘带上的字迹还是十分清晰: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看着这雪色的飘带,看着这冰样的铝签,大家内心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我们能够读懂当年那批队员们倾注在苍茫冰穹上的热血情感。
XL两位师傅是那次考察队的队员,恰巧也分别前往DOME A方向和格罗夫山。这一次是他们第三次一同来到这个分路口。X师傅用手轻轻地抚了一下那个白色的飘带,然后轻轻地把套在花竿上的铝签一个个弄正理顺。我注意到,每摆弄一个铝签,他都要先擦一下,然后轻声地念一遍刻写在铝签上的队员的名字。在X师傅做这些的时候,L师傅一直默默地站在标志杆旁边,没说一句话。我想此刻他们心里的感受肯定是一样的,他们一定是在心里相约着过去的队友。
那是我国第一次组织的内陆考察队,离开这个路标就意味着他们将分别走上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那将是两条什么样的路?L师傅说,这个路口几乎就是我们那批队员生离死别的路口,分手的时候真正的难舍难分泪流满面,当时大家走得很悲壮,但义无返顾。我想起了J队长在我们出发前说过的一句话:你在南极内陆走过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都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
为了让这个路口更醒目些,我们决定用木牌制作一个显眼的分路标志。三块条形木板上的箭头分别指向三个位置:中山站464公里,格罗夫山120公里,DOME A 836公里!
这一晚,我们的营地就扎在这个路口处。真的是心潮起伏,彻夜未眠。那时候,南极冰盖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个迷,但冥冥之中已经感觉到,茫茫的蓝冰就是天的延伸。可是,格罗夫山到底是天的边缘?还是地的尽头?
几天后,在阵风悬崖中段西侧的蓝冰上,我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路标。十几个空油桶垒成的四层塔形建筑的顶端,镏金牌匾上庄重地写有“中国”二字。最上面的四个油桶的桶面上,分别用笔签注了前三次格罗夫山考察队员以及格罗夫山首次陨石猎人队队员的名字。我们的队长J说,在我国已经找到的4448块陨石(我注:加上今年找到的5354块陨石,实际上已经接近10000块)中,超过95 %的陨石是在阵风悬崖西侧蓝冰及碎石带上找到的,所以这个路标实际上是我国南极陨石搜寻工作实现突破的纪念塔,是19次队的队员们树立在每个内陆考察队员心中的一座丰碑。
我们这支队伍是第四次格罗夫山考察队。来到这里的那天晚上,我们把一面崭新的国旗插在塔形建筑的最高处。凌厉的寒风中,队里唯一到过格罗夫山和DOME A的徐霞兴,在所有队员的注目下,在第五个油桶的桶面上,写下了我们十一位队员的名字。那一刻,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庄重,大家心里清楚,这是在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上刻写着自己的名字。
国旗下,我们合影留念,留下了我们格罗夫山之行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路还在往前延伸,依然是那些不起眼的标杆。
两个月里,我们就是追随着这些标杆走过了我们在格罗夫山地区的这一次难忘的科学旅程。
一条清晰的路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头。

200636日北京时间630分于雪龙船2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极风凌石
后一篇:风凌石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