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在南极 |
2005年11月18日,作为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44名队员中的一员,我乘坐我国唯一的破冰船——雪龙号破冰船离开上海前往遥远的南极。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航程,我们于12月18日到达我国南极中山站。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一切都异常新鲜。
由于执行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的考察任务,没等我们欣赏够中山站一带的美丽景色,我和我的另外10名队友组成这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任务最艰巨的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综合考察队,于12月23日匆匆离开中山站,前往500 km以外的格罗夫山地区。
我们这支队伍中2名机械师是国内目前水平最高的机械师,实际上他们也是世界上一流的机械师。老X是我们这个队伍中唯一去过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和格罗夫山的队员,而且曾经在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执行过越冬任务;老X则是4进格罗夫山,现在国内惟有他保持着参加了每一次格罗夫山考察的记录。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是我们11个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两位,但是他们能拍、能编、能写,是央视年轻有为的记者。以前央视派记者参加南极科考,2人中总有1位是摄像记者,可见我们这两位记者的功力决非一般。其他包括我在内的7位队员,6位是博士,分别执行陨石搜寻与研究、冰盖进退研究、遥感测量和冰流监测,我的考察任务是进行南极内陆第一张1:50万地质图的填制工作和地质构造研究。无疑地,这是一支精干的、新老队员搭配比较合理的队伍。
然而,由于格罗夫山地区大量冰裂缝以及极其糟糕的天气状况,在格罗夫山地区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是非常危险、艰巨的。记得出发前,国家海洋局和22次队领导庄重的为我们敬酒壮行,场面很是庄严。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仪式,心里自然有一些压抑。在队长的建议下,那杯酒我们先敬天然后再敬地。这种时刻,你没办法不记起还是在刚上雪龙船时的第一次会议中格罗夫山队队长说过的一句话:你在格罗夫山地区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都有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
接下来是整整8天的艰难旅行,一共仅仅500公里的路程,我们的雪地车竟然行驶了8天。当然,我和所有第一次进格罗夫山地区的队友一样,这8天也是在新奇、兴奋的心境下度过的。
最先吸引我们的是蓝冰上千奇百态的雪垄。离开中山站不久,蓝冰上的雪层很厚。常年的定向风把雪层吹撒起来,堆积下去,再切削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我只能用千奇百态来描述我眼前的大大小小的雪垄,每一个雪垄都不亚于雕刻艺术家的刀下作品。当时曾在日记中写到:站在南极蓝冰上的雪垄前,我相信没有哪个能工巧匠敢声称自己的手艺巧夺天工。
接下来的一天我们遇见了南极内陆常见的白化天。南极内陆冰盖,一般常年都是相对稳定的定向风,然而,每当遇到来自北面的暖湿气流时,就会产生雾一样的天气。这个时刻,整个冰盖,包括天也包括地,只有一种颜色,白茫茫,一点也不夸张。能见度非常低,低到站在对面几米远处的都会看不见。这对雪地车的行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只好就地扎营,只好等到天气好了再走。
整整8天时间,走了不到500公里路程,可见行程的艰难。主要原因是冰盖上雪垄太多,雪地车本来速度就不快,在到处是雪垄的冰盖上行走就更慢了。差不多1小时只能走10公里左右的路程,最快时也没有超过每小时13公里。
除了雪垄的阻挡外,蓝冰上的冰裂缝随着覆雪的减薄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雪地车压开的第一条冰裂缝差不多1米多宽,着实让我们几个新队员心里一跳。第一辆雪地车压开冰裂缝后,我们大家都下车观看,并指挥后面的两辆雪地车从没有被压开的地方开过去。我战战兢兢的走近冰裂缝,俯眼望去,深不见底,冰缝壁上生长着美丽的冰晶,简直就是一个水晶的世界。资料上讲,南极内陆冰盖的厚度达2000~4000米,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再美丽的世界也会将生命吞噬。我拿起相机,拍下了我在南极内陆冰盖上遇到的第一条冰裂缝。
2005年12月30日的下午,我们到达了格罗夫山脚下,扎起了我们在格罗夫山地区的第一个营地。第一天在格罗夫山扎营就遇见了非常大的地吹雪,雪地车和几个雪橇完全弥漫在风雪之中。
格罗夫山地区的风雪与我们通常在国内见到的风雪天气概念大不相同,南极内陆很少下雪,所谓的风雪是大风将蓝冰上的覆雪吹起来造成的,所以叫地吹雪。由于格罗夫山地区经常刮6-7级以上的大风,因而地吹雪也差不多每天都有,只是在所谓的好天气时下午的3点左右开始风比较小才使得蓝冰上平静一些。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格罗夫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北京时间下午4-5点钟才能出外工作。
扎营后不久,我独自走出营地,想到阵风悬崖的岩石露头跟前看看,想领略一下蓝冰的景色,想在远处看看坐落在风雪中的营地。
我走的很远。
先是看见营地里雪地车和搁在雪橇上的红色的生活仓、兰色的乘员仓、白色的发电仓被风雪包裹着,十分娇艳,十分动人。渐渐地,离开营地越来越远。
我朝着阵风悬崖的方向走过去,从悬崖东侧刮过来的风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蓝冰上只有我一个人,时而会炸雷般地响起一声冰裂的声音。搞不清楚是哪里的冰被我踩裂了,每一次听到响声,我都不由自主地看看脚下,真担心是脚下的冰被踩裂了。不过,虽然没有看见脚底下没有什么新的冰裂缝形成,但我惊奇地发现,这一带的蓝冰上分布了许多不规则状的冰裂缝。有的非常宽,差不多有几米。所有的冰裂缝都被覆雪掩盖着,雪和冰的颜色不同,而且,冰裂缝的位置上表面总是有一点点的陷下去,仔细观察还是不难发现。
来格罗夫山前老队员曾经跟我们说过冰裂缝的识别方法,象现在见到的这种冰裂缝是最容易发现的,那种在蓝冰也同样被覆雪掩盖的地方,冰裂缝是最危险的。
快到阵风悬崖岩石露头的时候,地形相对高了很多,吹过来的风让人很难再往前走,每一步都很艰难。于是,我打消了去露头边看看的念头,开始顺着阵风悬崖的方向向南走。
躲过了一片冰裂缝很多的区域后,我发现蓝冰上零零星星的散落着一些碎石头,象是一些被大人遗忘的孩子,孤苦伶仃的,忍受着寒风,忍受着饥饿。每个小石子都躲藏在一个小小的凹坑里,避风的一侧总是有一窝窝白雪。那凹坑象是石子用自己的体热慢慢地化开的一个小小的家,那窝雪有点象是石子的孩子。我兴奋地仔细观察着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石子,想认出他们原本的家族,我是学地质学的,我能够分辨出他们各自的名称。
突然,我的眼睛被一个一厘米大小的黑色的石子吸引住了,顾不了脚下凸凹不平的蓝冰有多滑,飞快地跑过去,细心地蹲跪在石子旁边,我取下了自己的墨镜,俯身下去,只一眼就确认这是一颗天外来客,没错,是陨石!很难想象当时内心的兴奋和冷静的举动是如何统一在自己的身上的。
按照程序,我拿出GPS确定它的位置,用照相机拍下了它的不同侧面,然后用包装纸细心地把它包裹起来。其实更严格地讲,我应该用塑料样品袋包装它,只是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出来,而且是来看蓝冰的,身上没有带样品袋。后来我知道,这是我的第一块陨石,它来的时间非常好,是我们到达格罗夫山的第一天,也是2005年的最后一天。
(待续)
后一篇: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