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么形容马友友的“丝路合奏”是不是会引起马粉的不满,不过,如果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10月4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这场演出的话,混搭是我直接的感受。
马友友是“丝路合奏团”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这是他们在上海首场音乐会,要说演出的话,那特奥会上就有他们的表演。音乐会票价不便宜,最贵的2200,但几乎座无虚席,老外尤其多。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马友友的名声来的,也包括我,特别希望听到他的独奏,经典如《卧虎藏龙》中那段竹林对决的配乐,即使是刀光剑影,也是这般含蓄幽怨,不食人间烟火。可惜那晚的演出,并没有马友友的独奏,只有一段,还是他为同伴唱新疆民歌《燕子》拉的伴奏。虽然有些遗憾,但我想这大约是因为马大师的谦虚,既然是合奏,就不能过分突出自个儿,这场演出,不是让观众欣赏他一个人的表演,而是欣赏一个团队,欣赏一种创意。
“丝路”的创意就是要发掘当年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文化。于是,在舞台上,不仅有大提琴小提琴,有中国的笙、琵琶、二胡和锣鼓,更有印度的手鼓,伊朗的长笛和洋琴,还有日本的尺八。
“混搭”,MIX &
MATCH,东方西方、古典现代、民族西洋、贵的贱的,奢侈品牌搭小店淘宝,在穿衣打扮上,在家居布置上,来个混搭,这两年都很是时尚,但既然是混搭,就不像是买成套的来得方便好搭配,搭得好随意中显品位,搭不好可就乱哄哄一团糟了。更别说音乐。听马大师挨个介绍他的伊朗朋友、印度朋友、美国朋友、中国朋友,介绍那些我们从来没见过的乐器,还真有点儿担心,这演出能让人听着不睡觉吗?
没有起音、没有指挥,十几个人的合奏居然说开始就开始了,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团队的默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的伊朗乐器,居然都有分外独特的音色。比如伊朗的长笛其貌不扬,吹出来的声音沙哑苍凉,有沙漠跋涉的艰辛坚忍,弹琵琶的中国演员说,演奏师和他们曾经打赌,谁能吹响就给谁50美金,结果团里没有一个人能得到这50块钱。
不光是乐器混搭。还有乐器和曲目的混搭。《十面埋伏》居然用了吉他来开场!中间还伴着演奏员的齐声大吼。低音提琴拉起了《二泉映月》。刻画竹林七贤阮籍醉卧避婚的古琴曲《醉歌》也被改编成了东西方乐器的合奏。在这个舞台上,“混搭”显得这么和谐优美。
这些乐器,如果单独拉出来演奏,现代都市人没有谁会愿意花那么多钱去捧场,会觉得“土”,同样这些曲目,如果在每周音乐会上演奏,也是平淡无奇,如果没有商业性的演出支撑,它们可能只是旅游观光团的一个项目,甚至可能若干年后后继乏人濒于消亡,可是现在,因为混搭,因为文化的糅合,因为马友友,它们却得以高票价登上世界舞台,如老树新枝,枯木逢春,让更多的人认识也让无数人惊艳!我感叹着,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魅力,却也感叹,任何事物在商业社会里的传播和生存,都需要包装和创意,这恐怕也是商业社会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如果一成不变,最后只能是曲高和寡。
也由衷地敬佩马友友:这位巴黎出生、美国成长,毕业于茱丽亚音乐学院和哈佛的谦虚深沉的演奏家,他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他说:“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