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政府门前的桥上发生车祸,有一车辆坠河,南方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记者迅速赶去采访。在警戒区外拍摄救援场面时,突然被镇政府出动的人员围攻随后又被强行架到小黑屋里,记者随身携带的器材被毁坏,一摄影记者脚部被铁钉扎伤。
不就是一起交通事故吗?按理,处理事故的是交警,管理大桥的是市政,此事和镇政府并无直接关系,为什么镇政府会那么兴师动众阻挠报道?镇政府怎么就对媒体那么敏感呢?
前日录《大家看法》时连线被打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周迥,他的分析是:9月2日同一地点曾发生过一起情况类似的车祸,也是车辆冲出护栏坠河。当地媒体曾有过报道,并质疑镇政府救援不力。镇政府有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周迥在节目中感叹:有些地方政府对媒体有着“先天性的抗拒和排斥”。
在上海时,我常常应邀去浦东干部学院和来参加培训的各级官员交流。那里有一个圈内很有口碑、深得官员们好评的媒体培训课程,专门教官员们如何应对媒体,其中还有新闻发布会和电视访问的现场情景模拟。
我所接触的官员们思想都很开放,水平都很高,也都很重视媒体,不过和媒体打交道的本事就各不相同了,在假定为危机发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镇定自若,有人却也同样穷于应对。
和媒体打交道绝对不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姿态的问题——到底把公众放在何种位置上,把媒体放在何种位置上?是服务对象,还是一个可能危及乌纱帽的让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麻烦?
想一想,危机发生时,公众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政府官员?是一问三不知?是忙于推卸责任?是关门大吉?是用手挡住镜头或把记者轰走?
不。公众希望看到的是承担责任的决心、解决问题的信心、关心群众的诚心。回避只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和谅解。
以去年底广州地铁员工家属免票风波为例,负责人居然面对镜头说:家属免票是为了反恐需要!如此这般滑天下之大稽的话还是别讲了吧,除非想要幽公众一默。幸亏此回答不是出自官员之口,否则岂不有损政府形象?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媒体也是一面镜子呵,正视它,可以正衣冠,知得失。
又何必对这面好镜子那么敏感呢?何必排斥它,抗拒它?好好利用它,不是于形象于作为更有益么?
前一篇:刘翔的N种表情
后一篇:小区里一名保安殉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