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报纸,易中天签售《品三国》,三千人排队,创下西单图书城三年来的记录。易中天自称是“白萝卜”史学家。半路出家研究历史的易教授够不够称史学家姑且不论,“白萝卜”的说法倒挺有意思。易教授讲自己和白萝卜有三点相似:一,都很草根。二,都健康有营养,三个白萝卜抵根人参,三,萝卜生熟都能吃,他的讲座也是雅俗共赏,少长咸宜。
易教授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恐怕正是因为他的草根姿态。草根,一般理解,是精英的对立面。草根是大众的,精英是小众的,草根是亲切的贴心的,精英是高高在上的。
说到草根和精英,我想到两件事情。
昨天我和一干前辈吃饭。席间,一位前辈感叹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精英和贵族意识,追本溯源从大学开始,便已缺乏精神塑造,教育沦落成职业培训,学生都很物质很功利。
究竟什么是精英?
穿阿玛尼西装,开宝马车的就是精英吗?有学识有文化,读到了硕士博士,就是精英吗?有权有势就是精英吗?
所谓的精英意识,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存在于骨子里的、由知识文化带来的荣誉感,是谋求公共福利和社会进步,为大众谋求福祉的使命感,是坚守社会良心和道德的正义感。精英常常务虚,那是因为他想得比别人远。精英也务实,那是因为精英以引导草根、服务草根为己任。精英意识的本质是改良社会,而不是,大富大贵。
对于精英意识的诠释,肯尼迪总统的一句话最通俗:不要问国家给了我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又想到昨天的一则新闻,年轻律师刘明起草《公益诉讼法》草案,也许他的做法会被很多人讥笑为小题大做、多管闲事,然而,这些关系大众福祉的“闲事”,难道不是“精英”们该操心的吗?
反观许许多多的所谓“精英”,有几分精英该有的意识?有多少精英该有的追求?做了几件精英该做的事情?还不如易教授自认草根白萝卜,不与精英为伍,倒也干脆!
前一篇:不是病死,而是穷死
后一篇:大学还是清高一点的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