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晨圈是在亲子班,后来接触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晨圈。晨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凭记忆记记,欢迎知情者补充和更正。
晨圈的目的、参加者不同,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最简单的,是家长培训和幼儿园手工会中间,大李带的圈,就是一个放松的目的,肢体放松,精神放松,活跃气氛。
华德福的读书会也都有晨圈,活动开始时做一个,结束时做一个。开始圈,是个很好的准备活动,早来的、刚来的,都收收心,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活动这里。还可以自我介绍,大家互相认识一下。接下来的活动,就特别容易进入。结束圈,小结今天的活动,预报下次活动,而且使整个活动有始有终。这种方式我很喜欢。
幼儿园的晨圈就比较复杂,有很多老师精心设计的东西在里面。又因为是针对小朋友的,比前面两种参加者是大人的圈,难度又大些。
先是带圈老师唱着歌吸引小朋友们过来加入圆圈,还要有其他老师帮助小朋友们集合过来(比较温和的方式)。圆圈比起队列来,有个好处就是每一个参加者都可以看到其他参加者的脸。老师们可以趁此机会观察今天孩子的精神面貌如何。
等大家都过来了,手拉手转过一两圈之后,带圈老师停下来,开始正式进行。第一项好像是颂词,大都选用诗歌,又美又寓意深远。然后是全身运动,有时候是配了动作的歌谣、故事,有时候是两人一组做游戏。全身运动之后,大家都坐下来,坐在地上。貌似这里有个“节奏”的说法。有呼有吸,有动有静。这时带圈老师会带大家做手指谣。有时候也会根据时事在手指谣之前增加内容,比如来了新小朋友,会在晨圈上安排介绍,或者某个节日时,老师会在晨圈上分享关于节日的事情,但不是故事,而是类似新闻快讯。晨圈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因为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会太持久,晨圈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手指谣之后是主题课,比如蒙氏教具的演示,或者如何穿衣服之类。然后大家起来,老师唱着歌,手拉手转圈,转过一两圈之后由老师带着进入下面的环节。比如,如果晨圈是安排在加餐之前,这时候老师就会唱着歌,领着小朋友们去卫生间洗手,上厕所,准备吃加餐。
晨圈内容的选择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比如要考虑到季节,考虑孩子的理解程度,考虑最近班里孩子们的状态、最需要什么技术的学习,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元素的渗入,要考虑说儿歌时的节奏、语音语调,要考虑动作的优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