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月7日再次唱响《大地之歌》(中文版)

(2013-05-30 00:59:28)
分类: 音乐讲坛

    马勒的《大地之歌》呼唤“中华魂” 

张邵

    古斯塔夫·马勒 (奥:1860—1911),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是后期浪漫派音乐的总结和极致。他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大地之歌》是马勒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全部作品由六个乐章组成,完成于1908年9月,马勒称其为“一部男高音、女中音(或男中音)和乐队的交响曲。”

    1907年,马勒辞去了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队指挥的职务,四岁的爱女不幸夭折,他又发现自己患有心脏病,致使他的心境非常不好。在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村庄里,马勒读了德国汉斯 · 贝特格根据几种译本而自由翻译编著的中国古诗集《中国之笛》,其中隐现的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中国诗人悲壮的情怀和瑰丽的意境正吻合了马勒当时的心境,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于是他从《中国之笛》中选了七首几经转译后的中国唐诗,谱写成《大地之歌》。这部作品在马勒去世后的1911年11月20日,才在慕尼黑首演。

    《大地之歌》在西方演绎了近一个世纪后才回到了原诗的故乡——中国。目前,有几位翻译家已将《大地之歌》从其他国家的语言译回中文版本。1990年郑小瑛教授曾经将张毅译自英文的配歌加以修配后,由她指挥中央歌剧院的歌唱家刘维维和刘珊与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中文版的首演。那美丽的中文诗意与马勒戏剧性音乐的神来融合,给这首经典升华起的魅力,使郑教授久久不能忘怀。为了精益求精,为中国大众进一步推广这部经典,最近郑教授再次参考了杰出的音乐理论家,精通德文的翻译家廖辅叔根据德文版译回的中文手稿,对照乐谱,与歌唱家在排练中反复切磋、交流,修配,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言与原作的文学和音乐逻辑,意义更加准确,并容易被中国听众理解,并已定于6月7日由郑教授执棒厦门爱乐乐团在厦门再次上演。

    有人说用中文译唱洋曲有时听着别扭,的确,目前还不见得每句唱词都译配得完美,但正如翻译文学名著一样,从生涩到逐渐通顺流畅,我们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他使得亿万中国读者走进了西方文学宝库。一样,翻译歌剧和声乐作品更加困难,因为不仅意思要译得对,词句要译得美,还要在配合到音乐里去时,方便歌唱;唱词的分句、语句的重音、四声与旋律走向,配歌的律动等都要尽可能与原文吻合才能符合音乐表现的要求。因此,一部好的音乐译本往往要经过译配者、音乐指导和歌唱家们的多次反复咀嚼修配,甚至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逐步完善,这是一个正常的、科学的流程。对于译配者来说,虽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可是,当看到因此有更多的听众能够走近西方经典,有更多的歌唱家能够走进西方经典,那就是值得欣慰的了。

    《大地之歌》本来就是东西方在诗歌、音乐、翻译等文化方面交流、融合的不朽结晶,是一部具有“中华魂”的德国作品,今天又将他译回中文歌唱,再次深化了这种交流和融合。作者悲剧性的人生观,他深具哲学性的构思,通过音乐的融合,沟通了两个遥远的民族对欢乐生活的期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最后对无奈告别尘世的无尽留恋和感受。这里虽然满怀遗憾和惆怅,却并不缺少充满激情,富于幻想和美感的抒情性表达,马勒的写作技巧也在这里达到了创作的顶峰。这次再演得到了正驰骋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的,具有浓郁纯正音色的,我国杰出女中音歌唱家杨光的大力支持,她曾获“英国卡迪夫国际歌唱家大赛”和 “多明哥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使得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台马勒《大地之歌》的成功特色上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