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老爷的婚事》在厦大公演前的话
郑小瑛
热烈欢迎各位于
3月7-8日光临欣赏由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
和厦门爱乐乐团联袂演出的 意大利喜歌剧
《帕老爷的婚事》
500年前在意大利诞生的歌剧
Opera
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还结合了朗诵、表演、舞台美术和舞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而被誉为“音乐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宝石”。去年我们“歌剧艺术中心”已为厦门听众介绍了中外两部有经典价值的正歌剧:意大利威尔地的《茶花女》(中文版)和节编自施光南根据鲁迅原著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校园版)《紫藤花》;并获准参加了首届中国歌剧节,捧回了四个奖项。
这次我们是想让厦门的观众能了解西方歌剧的另一品种——
一改正歌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重大题材与端庄严肃,而为大家介绍一种表现普通人生活的,雅俗共赏、能够娱乐大众的喜歌剧。今天这部意大利歌剧原名Don
Pasquale,直译是‘帕斯夸勒先生’,是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于170年(1842年)前创作的一部喜歌剧,为了贴近中国观众,1990年由首都歌剧培训学校以中文版进行首演时,我们将他改称为了《
帕老爷的婚事》。它充满噱头的故事、抒情活泼的音乐、生动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重唱、甚至那些需要灵活的口才才能唱好的急口令等,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多彩的声乐艺术和丰富的喜剧表演相结合的舞台魅力。
为进一步拉近《帕老爷》与观众的距离,我们特地邀请了素有“鬼才”之称,擅长执导喜歌剧的李卫导演,他大胆地“篡改”了原著中交代剧情的,半说半唱的宣叙调部分,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包容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弥合了古今的时间距离,使地道的闽南方言、市井俚语、传说典故等在剧中随处可见。而手机、电脑、网络、微博等现代生活语言也让这部歌剧充满了穿越时空的现代味,加上形体表演中的卡通味儿、生活味儿,让西方的价值观结合着本土式的幽默,使得全剧笑料频频,噱头不断,正如李导期待的:“歌剧也可以娱乐,看喜歌剧就应该放声大笑嘛!”李卫导演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后来竞成为了一位才华过人的歌剧导演,并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这部为厦门听众“量身打造”的《帕老爷》,也倾注了他对厦门的一片“乡情”吧!
然而,歌剧终究还是一个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即使是非常看重表演的喜歌剧,其中的声乐唱段和表现不同人物形象的各类重唱所要求的声乐技巧和音乐修养,也是很高的,与交响乐队情景并茂的配合,更能满足人们对声乐和器乐美妙结合的期待。因此,当世界各地因布景装置过于昂贵而无法上演剧场版的歌剧时,音乐会版的歌剧就成了当今一种时尚的表演形式。我们的《茶花女》是以剧场歌剧形式上演的,《紫藤花》是一个只有10几位歌者和10几位乐手的“校园版”;而今天的《帕老爷》,由于经费和剧场条件有限,就是一个“音乐会版”,虽然缺少布景灯光,但所有的声乐和喜剧表演应有尽有。因此除了有趣的道白引爆欢乐的笑声之外,在精彩的唱段之后我们也期待大家的热烈掌声,对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歌唱家们表示鼓励。
今天上演的这部歌剧,基本上出自一个福建本土的,“精兵简政”的业余歌剧团队:由2位海归声乐老师,2位声乐硕士担任的4位主演在前台,含舞美设计、助理指挥、音乐指导、行政统筹、教务、教学秘书兼管了宣传、道具、服装、字幕等等杂务的仅仅7位在后台,加上指挥和导演,一共10几个人,和一个业余合唱队,一个职业乐队,只用了春节假期前后仅仅1个半月的业余时间,就推出了这部经典喜歌剧.在与乐队合作方面,也创了歌剧排演的高效率记录.
前个周五刚刚成功演出了难度很大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厦门爱乐乐团,从上周一开始,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全剧的练乐、合乐和彩排。
我们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用所有参与者的业余时间,向社会介绍了三部不同品种的歌剧“样品”,这样的效率,可以设想,已经走在了全国职业歌剧院的前列。但歌剧是音乐领域重工业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一个歌剧培训中心,并不拥有歌剧院的全套硬件和人员,尽管我们有通过“中文版”,“校园版”和“音乐会版”“让歌剧走近大众,并让大众走进歌剧”的理想和实力,但我们没有再生产的物质能力,我们期待的是在经济蒸蒸日上的厦门,在党中央号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精品文化走向基层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的社会认可这些“样品”,期待各位对丰富厦门文化生活有见地,有责任心的有识之士对歌剧普及事业的关注和投入,使这颗刚刚崭露头角的健康小苗,能够继续成长。为了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诚恳邀请各位观众,特别是年青的观众,在演员谢幕之后能够参加我们的“演后座谈”,把你们的宝贵意见留下来。
最后,我要向一年半来满怀激情地为厦门推出了三部大型经典歌剧提供了经费、劳动和各种物质和精神支持的所有朋友们致以特别的感谢,特别的敬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