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自由?怎样给?
(2009-10-15 16:24:28)
标签:
育儿教育家长阳光作家潇竹自由健康 |
分类: 带孩子就像放风筝2 |
摘自潇竹正在创作的新书〈带孩子就像放风筝〉,接上一篇《5岁孩子向妈妈讨“自由”?》
……
每一个孩子都像洋洋一样渴望自由,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究意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家长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自由?如果要给的话,怎么给?给多少?给到什么程度?
先来看看我们的家长一般是怎样对待孩子的?
孩子一岁左右处于撕纸的敏感期,把家里便宜的卫生卷纸撕了几下,就要遭到家长的训斥,甚至还要被打手,从此家里的卷纸都被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了。
可是,孩子想要买玩具买小车子,无论多贵,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立刻会满足他(她)。甚至现在很多父母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同一个小区或学校里别的小朋友有了一个什么新鲜的或昂贵的玩具,就立刻要给自己的孩子也买回来,不然就怕被别的家长看不起,认为自己小气舍不得为孩子花钱。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攀比。
在孩子的眼中,他(她)最想撕着玩的价值一元钱的纸,比起那价值几百元的车子可能要有意义得多,因为通过撕纸,他可以发展手部的精细动作,也是积极探索世界的开始。可是,我们家长到底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呢?我们不让孩子撕纸却又愿意花钱买昂贵的玩具,满足的到底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呢?
有些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样样满足,但对于孩子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探索和发展的需求却横加阻拦。
孩子想去玩沙,大人不准,因为担心他(她)弄脏漂亮的衣服;
孩子想去踩水,大人不准,因为害怕他(她)搞湿了名牌的鞋子;
孩子想自己去倒杯水,大人不准,因为他(她)可能会打碎了杯子;
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穿衣服,大人不准,因为“穿得不伦不类”怕人笑话;
孩子想学画画,大人不准,因为大人想让他学钢琴;
孩子想学医,大人不准,因为大人觉得学工商管理更有出息;
孩子想跟这个人结婚,大人不准,因为大人觉得另一个人更适合做孩子的伴侣;
孩子有一天长大了,终于挣脱了大人种种的“不准”而离家出走,去追求渴望已久的自由,大人唯有捶胸感叹:逆子不孝啊!
……
问题倒底出在孩子的身上,还是大人的身上?大人有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有没有设身处地地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过?
只有当大人把孩子看成平等的人,去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时,才会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给孩子自由,才能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给家长的建议:
与孩子相处,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需要保持一颗孩子的童心。
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大人,不要把自己摆得那么高,不要以为自
己是大人就可以命令孩子无条件服从你的意志。孩子虽然年龄小个子小,但也是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和思维的人,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基本的自由就是尊重、理解与平等。
当我们需要与孩子交流时,最好蹲下来,把自己的身体与心态都降低到与孩子同样的平等的高度,这样,我们与孩子的距离才会缩短,才能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专家观点:
一切的教育,从了解孩子开始。
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专家、医学博士):
我们所说的“让孩子自由”,指的是让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得到发展,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把他交给“本能”……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这种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
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
自由不是解放。我们都是在不自由中长大的,所以往往能够想象出的自由就是无法无天了。那只是解放,解放的目的是为了自由。解放不是人的正常状态,也不是真正自由的状态。而自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而不是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