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畅销书
(2011-04-24 10:39:22)
标签:
杂谈 |
从前我写文章,曾以“我只是个普通读者”一语起头;听说网上有人表示不满,以为是故作姿态。殊不知按照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一书中所说,普通读者“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这境界原本不低,只怕我有点高攀了呢。或许改成“我努力做个普通读者”更其恰当。不过伍尔夫把普通读者的阅读形容为“一种消耗大量时间,而很可能留不下什么实质性东西的行为”,回顾自己半生经历,倒是多少与此相仿。站在这一立场来谈畅销书,能说的其实只有一句:这个问题与我并无什么关系。
要强调的是,普通读者并不一律排斥畅销书。他只关心一本书的好坏,而无论它畅销与否。而世间的好书,有不少是在畅销之列;就像另外一些好书,很少有人问津一样。今年春天我读了两本作家传记,传主的代表作都算得上畅销了,但无疑都是好书。一是乔治·奥威尔所著《一九八四》:
“那本书当时卖得极好,以后也是。到一九八四年,英国的企鹅版此书仍一年销售七十五万册,而美国一天就要销售一千册。五年后,《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一起以超过六十种文字卖出了四千万册,奥威尔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杰弗里·迈耶斯《奥威尔传》)
一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所著《哈德良回忆录》:
“普龙出版社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间,以不同版本,发行了九万六千五百册《哈德良回忆录》。此后伽里玛出版社负责出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所有作品,截止至一九八九年,该书一共印行了八十二万一千八百七十册。”(若斯亚娜·萨维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
在我看来,以上销售数字,既无益于亦无损于《一九八四》或《哈德良回忆录》之为文学经典。顶多因此庆幸世间有这么多人懂得它们的好处就是了。但是即便没人懂得,好处依然存在。尤瑟纳尔曾说:“我料想读这本书的人不到十个。我从来不指望人们会读我的书,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大多数人对我关心的事情并不感兴趣。”结果诚然出乎作者意料,然而《哈德良回忆录》仍是她呕心沥血多年写就的那本书也。
将《一九八四》和《哈德良回忆录》与“畅销书”联系在一起,可能有人不以为然;因为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是以此代表与“经典”相对立的那一类书,并非专指销售量多。另外还有一种用法,以“畅销”与“长销”来区分书籍。此处“畅销”即“短而多销”,亦即一哄而起,随即烟消云散。《一九八四》和《哈德良回忆录》当然不属于这路“畅销书”了。采用上述划分方法时,大家都很明白,世间有两类截然不同的书,其一价值是恒久的,其一价值是一时的;或者说,其一别有价值,其一价值仅仅在于它们可以赚钱。当然此外还有大量既非经典,又不好卖的作品存在;所谓“长销”,往往是把这类东西与经典混淆了。普通读者无非是把关于书的这一观念彻底落实于其个人的阅读行为之中,“吾道一以贯之”而已。此外上述划分方法里包含了时间向度,而这恰恰是普通读者评衡书的价值所特别重视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他立足于文明史去看待这一问题,而不为一时甚嚣尘上所迷惑;同时也深知自家生命有限,不愿随便浪费。——如此说法未免严重了;其实身为普通读者,只是自得其乐地看他想看的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