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友人藏书家赵国忠先生文章:《知堂佚文发现记》
(2010-09-10 10:38:30)
标签:
杂谈 |
知堂佚文发现记
为查找散佚于报刊上的于氏作品,在馆藏的报海中 一页一页的过目,到应了傅斯年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名言。当然,荡漾于其中,所付出的艰辛承受的寂寞以及伴随而来那种发现的愉悦,更 是外人无法体验到的。比如,在“都门三记”之外,发现于非厂还写过《都门蟋蟀记》,由此颠覆了“都门三记”的说法,应称“都门四记”了。于氏还有一部署名 《非厂漫墨》的作品,在当年的报上连载有近百篇,并做了出版预告,实际未能出版,也让我一篇一篇的打捞上来。在查找于氏作品的同时,考虑到过目一次这些旧 报不易,顺便还浏览了报纸上的那些文艺副刊,由此又感到这里还是一块尚未全面开发却又储藏丰富的宝地,隐埋着许多的资料信息都是过去我们未闻未见的,知堂的佚文便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周作人的作品出版过很 多,以我之见,收录最为齐全的当属钟叔河所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周作人散文全集》(虽然它的编辑体例比较凌乱),当然,这里所谓的 齐全只是相对而言,仅是比以往的周氏各种“集”都“全”,遗漏恐怕在所难免,如笔者新发现的几篇作品就未见收入散文全集。
周作人的这四篇佚文,篇幅都不长,署名为“药堂”。一篇是《题<会稽三赋>》,刊于1938年7月2日,为当日刊出的《药草堂题跋》之一:
题《会稽三赋》
以地方志传赠人,殆犹野人献芹,非草泽中人恐未易知其味也。唯梅溪三赋文笔华赡,高坐菴又喜地志类短书,以此进之,想未必遽蜇于口欢,三赋注向以湖海楼刊
史愚斋本为佳,南姜泉虽后出,却病简略,因惜阴轩有刊本,市中常见,适有两部,故以其一相赠,惜纸用横纹,大有近来习气耳。
另一篇《谈关公》,刊于8月4日,为当日刊出的《药草堂笔记》之一:
谈关公
王渔洋居易录卷一有一则云:“偶
看钟繇戎路帖,因忆亡友韩郎中诗圣秋姬人某氏好临摹晋唐人法帖,独废钟书,韩诘所以,对曰,季汉正统,关侯忠义,而斥以贼帅,狂悖甚矣,书虽工抑何足道。
韩有诗记其事云,谁知太传千年后,败阙端从戎路帖。”士大夫读三国演义,礼拜关云长,我向来觉得可笑,直至姬妾也来学舌,亦可见此风之普遍矣。又阅李氏焚
书卷三有关王告文,卷四有题关公小像文,卷六有谒关圣祠等诗二首。桌吾老子亦是人杰,而也如此崇礼关公,可谓奇事。案题关公小像文云,“古称三杰,吾不曰
萧何韩信张良而曰刘备张飞关公,古称三友,吾不曰直谅与多闻而曰桃园三结义。”李君论关羽即以三国演义为依据,又高唱忠义,与其序水浒传颂宋公明相同,此
正是其大胆有趣味处,但就此亦已足证明鄙说,世间关羽的崇拜全是建筑在说书与演剧上也。
熟悉知堂作品的知道,在他的《书房一角》(新民印书馆1944年5月初版)之“看书余记”中收有《题会稽三赋》一则,同样在《秉烛后谈》(新民印书馆1944年9月初版)中也收有《谈关公》一文,若两相对比着来读,确是内容不同,各有其趣,应作同题文章视之。另,《书房一角》“看书余记”
《读眉山诗案广证》附记
法明三月十四日来信云,“学生在乡下无书可读,写字乃是借小孩的笔砚,乃近来常觉得自己有学问,斯则奇也。”此言语意相似,又适从黄州来,正与东坡不无缘分也。
陆绍珩编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有天启甲子序,今原刻本极少见。但别有山房积玉十二卷,内容完全相同,有雍正乙酉李家声序,则老实不客气的抢了去了,题叶上署
淡怀居士辑,即李氏的别号,其怀实在却并不怎么淡。倪鸿著试律新话四卷,题叶后面署曰咸丰葵酉润六月野水闲鸥馆开雕,别有一本题目改为诗话新编,陈蘭甫所
写的题叶篆文也改为隶书,两旁题曰,光绪戊子夏新镌,东塾草堂家藏本,著作者姓名却还不曾更换。此类事情大约颇多,可惜没有人查考了记录出来,不然倒也是
于人有益的事。
两则附记对文章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理所当然属于全文的一部分,但不知何因,《书房一角》出版时没能载入。而《周作人散文全集》的漏收,应该是钟叔河先生未能核查原报所致。由此,这两则附记也当视作佚文。
至于对这四篇佚文如何解读,其价值何在,惭愧得很,这非吾所长,好在研究、爱好知堂作品的人很多,我只做到把它们挖掘出来,供研究者爱好者去解读和欣赏便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