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自述(四)
(2010-02-26 15:37:35)
我关于“独立思考”与“思想自由”的认识,特别受益于《庄子》和禅宗语录。从一九八六年开始,我起念通读儒家典籍及先秦诸子,就中《庄子》尤得我心。此后十年,我读了一百来种注本,写成《樗下读庄》(一九九九年)一书。《庄子·大宗师》假托孔子之口说:“彼,游方之外者也。”“方”就是包括“礼”在内的一应社会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社会秩序。我认为:“假如从《庄子》中挑出一句话以概括全书,就应该是‘吾丧我’。‘吾丧我’就是‘逍遥游’,《逍遥游》里形容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实也就是‘游方之外’,所以‘吾丧我’即摈弃自己身上的那个‘游方之内者’。果能如此,是为得道。《庄子》的‘道’指事物自然状态,乃是本来如此,有如《知北游》所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对人来说,就是拒绝了固有价值体系之后所获得的自由意识。拒绝固有价值体系,也就不在这一体系之内做判断,无论是‘是’还是‘非’。‘非’的依据还是‘是’,并没有超越于‘是’的价值体系,所以《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才是真的自由。《大宗师》形容为‘自适其适’。从根本上讲,《庄子》是心学,‘吾丧我’发生在头脑之中。”(《我读〈庄子〉与〈论语〉》,二〇〇七年)
读《庄》之后,又读《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等,我认识到,“《庄子》所说最终是一门有关前提的哲学。禅宗正是在这一点上发展了《庄子》,公案成千上万,其实都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拒绝既定的思维方式。譬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古德如此回答,意义只在打破提问造成的语境,否定对方强加的前提,因此从有限境界超越到无限境界。禅宗所讲的是‘大语境’,绝对自由自在,我所领悟的只是它的一个前提,即不轻易接受任何既定前提,也就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插花地册子》)
我曾说:“《庄子》讲的是关于一个人的哲学——这世界上只有‘我’;《论语》讲的是关于两个人的哲学——除了‘我’之外,还有‘你’或‘他’。……《庄子·大宗师》里,孔子讲了‘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又找补一句‘外内不相及’;然而具体在我,却一并做成自己的人生观。道理很简单:人不能只有自己,但也不能没有自己,全看是在什么时候。是以既不忘‘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又需要‘吾丧我’、‘自适其适’,——在‘吾丧我’的范围内‘自适其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读〈庄子〉与〈论语〉》)这些年里我读《论语》,作有笔记若干,也拟写成一本书。孔子的“仁”,借用周作人的话,“所谓为仁直捷的说即是做人,仁即是把他人当做人看待。”至于就中道理,则如其所说:“饮食以求个体之生存,男女以求种族之生存,这本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进化论者所谓求生意志,人也是生物,所以这本能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一般生物的求生是单纯的,只要能生存便不问手段,只要自己能生存,便不惜危害别个的生存,人则不然,他与生物同样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觉得单独不能达到目的,须与别个联络,互相扶助,才能好好的生存,随后又感到别人也与自己同样的有好恶,设法圆满的相处,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动物中也有能够做到的,后者乃是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盖即此也。”(《中国的思想问题》)“仁”就是这“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
还可以引《老子》作为对比。我说孔子讲的是两个人的哲学,其实《老子》也是如此,但在孔子看来,这另一位是好人;而在《老子》作者看来,则是坏人。我写过一本《老子演义》(二〇〇一年),指出《老子》的主旨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前一句讲道的规律,在于事物向着相反方面转化;后一句讲利用这一规律,所以置身于弱的一极,以期“柔弱胜刚强”。我曾说过:“孔子的形象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永远具有道德感召力;他的意义在此,但也仅限于此。且想象有一道斜坡,大家都往下走,忽然回头一面,高处有个背影,那就是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的楷模意义。《论语》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因为有了孔子,我们起码不至于太堕落。用前人的话说就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论语》讲的是求圣之道——‘圣’无非就是高于人间的道德水准罢了;《老子》则是求胜之道,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不得不如此。孔子是人道主义者,所说的‘仁’就是彼此都把对方当人,以期大家都能好好生存。《老子》则是我胜你败,我活你死。”(《关于读〈老子〉》,二〇〇八年)在我看来,整个先秦哲学,统可摄于孔、老、庄三家之下,孔子一脉有孟子、荀子,老子一脉有孙子、韩非子,只有庄子是自说自话。
3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