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本书好或不好,有两层意思,其一限于一己,其二推及他人。之间界限,最难逾越。《复堂日记》云:“《西青散记》致语幽清,有唐人说部风。所采诸诗玄想微言,潇然可诵。以示眉叔,欢跃叹赏,固性之所近。施均父略翻五六纸,掷去之矣。”正是好例。
我所谓“好书”,无非是值得一读而已。因为要读过才知道,那么就是不悔一读。要而言之,内容上求一“新”字,道理上求一“通”字,文字上求一“达”字。无拘历史,传记,哲学,随笔,均如是。炒冷饭,不讲理,文不从字不顺,恕我敬谢不敏。文学作品或可例外,但第一条亦即原创性自必不可少。或者说这标准未免太低了,其实不然。每年出书多了,够上这个份儿的很少。但也尽够读的了。
这里说的“好书”,大概接近于“经典”。不过需要略作解释,第一,经典很多,虽然值得读,就个人而言,却未必需要读。读与不读,还看自家口味。第二,说到“经典”,既指一类书,也指一种眼光。一本书成为经典,有待时间考验;我们却无须坐等,能有这副眼光鉴别就行。
我曾为一家《年鉴》选书,当时写了一节未发表,顺便抄录在此:“某一本书的出版,其实与整个中国文化建设不无关系;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或一滴水。虽然只是些许,但对这条河来说,有没有它就是不一样的。我喜欢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本好书的著述或译介。应该强调的是,这种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一定马上反映出来。从前我曾经提出设立一个‘反排行榜’,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假如只凭‘卖得好坏’来评判一本书,引得大家都按照排行榜来读书、出书,中国文化前途堪忧。这里提出的十来种书,或够得上‘一股水’的分量,或够得上‘一滴水’的分量,在我看来它们一概有所贡献。”不过这仍属于“自说自话”,他人未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