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之书

(2007-05-30 10:33:31)
 

有句嘲笑不懂喝茶的老话,叫“饮茶饮湿”,——那么茶道该是与只图解渴相反的方向罢。是,但也许还不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茶道是“道”,所以要由懂得喝茶再进一步或曰有所升华才行。这正是冈仓天心此书的主旨所在。话说至此,应该声明一句,该书中译本题为《说茶》,好像不及原名The Book of Tea和日译“茶の本”来得确切。因为着重点乃在形而上,不在形而下,不如直接译作《茶之书》——这个名字,不无喝茶之余,手捧一编之意,倒与著者的想法相去不远。

    顺便再说一点翻译的问题。中译本多次谈及“道教”与禅和茶道的关系,乃至有云:“茶道的整个理想即是从生活的细小的事情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概念的产物。道教奠定了审美理想的基础,禅宗则把这些审美理想付诸现实。”我怀疑书中凡提到“道教”的地方,都应该是“道家”,前引一番话尤其如此。否则就讲不大通了。

假如我说的不错的话,倒想借机略述一己之见。当然不敢针对茶道妄加论议,因为我于此实属外行。从前去日本时,虽然喝过几回茶,却从未置身冈仓书中描写的那种茶室之中,不能算数;但我记得每次所喝非常之少,不过刚满碗底。——当时我就想起“饮茶饮湿”来了,可以说因而悟得茶道那个方向。我想说的是,作者本意若是“道家奠定了审美理想的基础”,而茶道是为“把这些审美理想付诸现实”的途径之一,那么不妨说茶道的精神与《庄子》颇有相通之处,虽然后者并未提及喝茶之事。《庄子》里讲了好多从事某种近乎仪式的技艺而得道的故事,譬如“庖丁解牛”、“痀偻丈人承蜩”、“津人操舟”、“丈夫游水”、“梓庆削鐻”、“大马之捶钩者捶钩”等。我想冈仓所写茶道大师,与这些人相去不远。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养生主》)正是由形而下向形而上的升华。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达生》)也不妨用来礼赞茶道大师。

按照冈仓所述,茶道之中,无论茶,茶具,还是茶室,都有象征意义。茶之苦涩,茶具之朴拙,茶室之狭小,都与我们实在的人生相联系。可以说茶道的根是扎在这里。说来要义有二:一是不放弃实在人生,一是不限于实在人生。即如作者所说:“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式,……茶道基本上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就像它是一种在难以成就的人生中,希求有所成就的温良的企图一样。”我们体会《庄子》讲的那些故事,仿佛也能得出类似结论。从有限到无限,就是得道。苦茶庵长老那句有名的话:“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雨天的书·喝茶》)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我曾说《庄子》是心学,茶道大概同样如此。这是一种体验。“饮茶饮湿”,不仅不懂味道,也忽略了那个过程。而体验是基于过程的每一细微之处。如果没有体验,过程也就形存实亡。同时体验本身就是过程。这既是实在的,又是幽秘的;说出来往往近乎玄虚,隔教的人难以领会。冈仓写这本书,更多侧重“茶的诸流派”、“茶室”、“花”等,另外一些内容譬如茶具,讲得不很详细。他原是用英文写给不懂茶道为何物的西洋人看的;介绍多寡,大概与容易理解与否有关罢。不过中译本配了很多插图,尤以茶具居多,正好可以弥补。至于相关体验,记得川端康成在《千只鹤》中写过许多。譬如:“三四百年前的茶碗,姿态是健康的,不会诱人作病态的狂想。不过,它充满生命力,甚至是官能性的。”说得如此透彻,真是匪夷所思。有趣的是,川端提到的织部茶碗、黑乐茶碗、唐津茶碗和志野茶碗,冈仓的书里都有照片。我想看完这书,也许该把《千只鹤》重温一遍。虽然川端自谦道:“《千只鹤》里对志野的描绘不过是没有那些瓷器的我肤浅而拙劣的写法,靠稿费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的,但没有比拥有实物再去描写时更理想的了。”((《独影自命》)可是对我来说,看到这些茶碗什么样子,总忘不了他所写的那些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郑振铎
后一篇:樗下读庄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