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与书房

(2006-07-17 09:57:04)

《我的书房》计有六十位作者,大多数我只知其名。读他们的文章,好比彼此见面;读他们写自己书房的文章,则有如去府上造访一番了。也是一种缘分。

       读毕全书,有些感想。概而言之,作者境遇略近,心境有别。先说第一条。虽然都写“我的书房”,别以为成就了一本“书房大全”;其中多数篇章,写的倒是自己压根儿没有专门的书房。只要看看那些篇名,譬如《有书无斋记》(周有光),《我的书房是分散性的》(张威廉),《我的多功能厅》(方成),《全功能厅》(庞朴),等等,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有两位作者,说法更不约而同:“书斋应该是专门读书写字的,不兼睡觉、会客等他用。这样的书斋,我至今还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舒芜)“我没有书房,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更不会有。”(周退密)对此该说些什么呢,《论语》有云“君子固穷”,《庄子》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话都讲得极好,在这儿都成了空话。还是作为一种真实记录来看罢。无论将来居住条件普遍好转,家家辟有专门书房;抑或读书不再成为需要,书房纯属多此一举,此种记录都不无价值。

       再说第二条。且来抄录两段作者的话:“倘若问我: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问这问题的人就更可笑甚至可恶,从此可以不再让这类东西进书房了,它们(不要改为‘他们’)是书的‘丧星’,只该令其去当负责说空话的闲官或做与书无关的稳稳当当赚钱的生意。”(龚明德)“有人来坐,常常这样问,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只能笑笑,或随便搪塞一下。这固然是一个‘憨大’问题,一般读书人是不会这样问的,然而它却一直让我困惑,这些书你真的都看过吗?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书中含有的盛意呢?”(王稼句)所讲本是 一码事,心境却是两样。自然不能强求一律。然而若要我表态,恐怕更倾向于后者。我也遇过类似问题,径答“不曾”就是了。

不妨多说几句。稼句兄的文章里另有一段话:“我不能忘记,搬家公司的一位外地民工对我说,他也喜欢书,家里也有一些书,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那些书。我听了很感动,对他来说,家园和书就是那样紧密地联系着。”接下来说:“我比那位民工幸福多了,家园就是我的书房,我在那里起居坐卧,真是舒心极了。”我读了正是感同身受。之所以认同他对“这些书你都看过吗”的态度,有几分原因即在于此。读书是件好事,但也没有多么了不起;稼句兄讲到“幸福”,在我看来也许当作“幸运”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莫名其妙之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