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秋节放假公众假期劳工假期打工 |
分类: 生活 |
9月15日是中秋节正日,内地放假,香港却不是假期,照常上班上学,反而是中秋节翌日16号放假。
内地与香港在假期文化上有明显差异。香港在假期翌日休假,原意是当假期适逢是星期日,便会在翌日星期一补假,久而久之,发觉假期翌日放假,更方便市民在假期当日尽兴至深夜,不用担心第二天要早起上班、上学,是个贴心的安排。香港雇主又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中秋节会提早半天下班让雇员回家准备与家人吃团圆饭和赏月,加上翌日补假,合共有一天半假期,打工仔非常受落。
每周上班五天的打工仔,大多会在星期五(16日)请假一天,连同星期四、六及日,自制四日长周末假期。在放假方面,不少打工仔会有精明的攻略,如何请假一、两天换来一个长假期,例如今年的农历新年的三日假是周一至三,只要请周四、五假2天假,就可放9日长假,如此类推。所以打工仔都很留意年尾政府公布来年的公众假期清单,好好计划来年何时出门,预早订机票和酒店。
香港共有两种假期,一是“公众假期”,每年规定为17天,一般银行、教育机构、公共机构办事处和政府部门是放公众假期;二是俗称的“劳工假期”,每年只有12日,比公众假期少5天,名副其实主要是为工人等蓝领及佣人而设。
不少机构都采一间公司、两个制度,例如我之前服务的香港商业电台就是了,办公室职员,上至总经理,下至接待员都是放公众假期;主播、控制员、节目监制等跟节目制作有关的工种,放的是劳工假期,不可以相信吧。
作为专栏作者则是全年无休,零假期。香港的纸媒从前在大年初一至三都休息,记者和编辑可以休假,但最近10年因竞争激烈,不少报章春节期间仍要出版,这段期间市面淡静、娱乐圈活动也暂停,苦了记者四出挖料。
今年中秋一如以往,收到各方送来的多盒月饼,根本吃不掉,于是转赠给其他亲友,并送了两盒给家中菲佣,好待她与乡亲们开中秋大食会,让离乡别井的她们,虽未能与家人中秋团圆,也感受到点点温暖。据菲佣说,月饼大受欢迎,一下子就给抢光了。
有个调查显示,月饼在受欢迎礼物榜排在倒数第二位置,反映香港人不大喜欢收到月饼,却爱送月饼,所以多年前开始有慈善团体发起一个“常哦行动”,目的是鼓励市民在度中秋前,先捐赠因收中秋贺礼而过剩的月饼,用来分派到老人院及独居长者,让老人家也能分享到佳节气氛。近年越来越多非牟利机构发起类似活动,市民反应踊跃,大家都十分乐意捐出月饼,以免吃剩浪费,惜食意识越来越高。
随着儿子到外地求学,我们家变成“空巢”,所有节日都再没节日气氛。以前在中秋节前两、三星期,便已四出搜罗手工精巧的大白兔、杨桃等灯笼,吃过中秋团圆饭后,会带儿子到空旷地方跟其他小孩一起玩灯笼,有一年更带了他和表哥志弟去浅水湾沙滩玩灯笼、赏月、玩沙、吃月饼,大人和孩子都有个愉快又难忘的中秋节。
不过他们的童年中秋,不及我们的精彩。当年家父会召集几个有孩子的家庭,一起驱车到郊外的小溪(那年代香港仍有不少小河小溪涧)边畔开烧烤篝火会,十多个孩子跑来跑去玩灯笼,有阿姨负责煲甜汤,妈妈会和几位阿姨打麻将,一班男人围炉烧烤食物,直至深晚才依依不舍回家。一年忽降雷雨,大家衣衫尽湿,但不觉扫兴,反觉特别好玩。只可惜当时没多拍照片留念,如今爸爸、妈妈都已去了另一国度,更领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本文首发于《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