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港式中秋的前世今生

标签:
中秋灯笼岁月神偷旧街区城记 |
分类: 生活 |
黄昏时分,驾车途经皇后大道东旧区,路灯初亮,远处见一团色彩缤纷的光影,驶近发现原来是挂在一家老牌纸扎制品店外的中秋灯笼,有传统的大白兔、杨桃、金鱼灯笼,也有迎合小朋友的卡通人物灯笼,由迷你版到加大版,争相取悦客人,都像在呼唤“把我带回家!”节日气氛浓厚,牵出童年画面:我提着最喜爱的杨桃灯笼、妹妹拖着四轮推动的白兔灯笼走到街上,行人路上早已满布来自附近大厦的孩子在玩灯笼,有用柚子皮或月饼盒自制的灯笼,最易失火的是风琴式的灯笼,不时听到“哎呀,烧了”的惊呼。为刷新这份集体回忆,我大举扫货,买了四个加大码杨桃灯笼、一对大白兔、一尾大金鱼,车厢几乎放不下,满载而归。
不可以相信,生活在香港、每天在街上跑的我,临近中秋,这是近年来第一次碰到售卖灯笼的店铺。从前走到大街小巷的文具店、纸扎品店、卖汽水零食的士多都有灯笼高高挂,提醒中秋快到了,要买月饼及与家人吃团圆饭了。现在要“多谢”地产霸权,不断将旧区重建成新型高楼大厦,不少老店家被迫结束数十年的心血。新厦落成,为区内地价重新定位,当然是高位,地价飞升,水涨船高,租金也随之而盲升,害得小本经营的小店如云吞面铺、士多、鸡蛋仔街头档、绣花拖鞋店、鱼蛋小档,甚至喜帖街等极具香港特色的商户都要壮士断臂。《岁月神偷》中的永利街,幸运地因为该片引起外界对保育旧区的关注,才得以保留,逃过灭街厄运。
也有商场为提升形象,不惜牺牲他们认为不合乎高档形象的店铺。一家以“街坊食堂”见称的面店,在一个商场开业16年,租金由15万港元,加至两年前的36万港元,今年8月底约满,业主加租至60万港元,店家唯一的选择是宣布结业,一班效力十多年的伙计被迫加入失业大军。
老牌纸扎店能屹立至今,实在难得。店东感慨,其铜锣湾分店因捱不住业主疯狂加租已结业,如地产魔爪伸展至此区,老店也难保了。为表对保留香港特色、集体回忆的支持,购买几个大灯笼,略尽一己之力,为香港的归属感延寿。
灯笼为家添了点生气,显得热闹起来。自儿子两年前到美国升学,家中只剩下两口子。从前每逢周末及假期,儿子的同学都会三五成群地来我们家吃饭、打机、渡宿,人气旺盛,工人为他们忙得团团转。现在少了这群阳光青年的到来,家像少了一份动力,平静得过分,几个色彩缤纷的灯笼意想不到地带来温馨的感觉。
也想起了Do It Yourself(自助)年代,当时物资不如今天充裕,也没有什么网上购物,念小学时,被选中以天使造型参加校内的表演比赛,服饰自备,母亲不懂缝纫,却去买了一幅粉蓝纱布,剪剪裁裁、一针一线缝制出一条纱裙,还缝上闪珠,看起来很天使。为要更惟肖惟妙,她又买来材料,亲手扎了一对天使翼缝在纱裙上,再用反光银色手工纸做了个光环给我戴在头上,甚具创意。老师极为满意,赞不绝口。后来妈妈像大部分主妇般迷上了打麻将,才少了DIY。离别两年,在远方的妈妈,您还是那么爱搓麻将吗?
时代进步,很多物品都无需DIY,也因为时代进步,现在玩灯笼可用荧光棒或LED灯代替蜡烛,减少火烧灯笼的机会,也曾见过有人忘记带灯笼赏月,用手机的屏幕光代替灯笼。进入电子数码化年代,圣诞卡、母亲节父亲节卡、家书、生日卡、请柬、致谢卡等纸品都被电邮、微信取代,灯笼会否遭遇同一命运?纸扎店就是敌得过地产霸权,又是否挡得住电子数码化的洪流?
大陆地区经纪公司:北京点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