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2012-07-12 13:56:09)
标签:

回顾经典

娱乐

文化

影评/乐评

分类: 影评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影片《香水》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畅销国际的小说《Das Parfum-Die Geschichte eines Murders》(英译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原著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四十种文字;作者也因此成为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小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理想、道德、价值观及审美倾向等诸方面因素,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的作品。曾执导过《罗拉快跑》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电影的光影艺术在银幕上展示了《香水》这一独特神奇的故事,揭示了男主人公男格雷诺耶这样一个嗅觉天才,却因为偏执的情感而走向毁灭的人生轨迹。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香水的诞生有着漫长的过程,最早东方人用香料来掩盖自身的体味和驱除邪气,后来阿拉伯人发明了蒸馏工艺形成了香水的雏形,而真正将香水发扬光大的是法国人,他们发现了香精油,并将其提取出来,制造了现在意义上的香水。
   十六世纪的法国,香水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时尚的工具,人们用它来掩盖异味(据说过去的法国人不爱洗澡),并吸引人和陶醉人。可是对于我们本片的主人公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一个气味天才来说,香水却是和“存在”有着相同的意义。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格雷诺耶的诞生除开死神的意愿显然还带了讽刺的意味。他的童年,没有爱,只有流离辗转和挤落。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甚至无法遇见爱。但气味却让他体验一派生机勃勃,领悟生活的喜悦。于是他凭这巴黎最灵敏的鼻子捕捉它、创造它,构筑自己的王国,为之开疆拓土。
   尔后的际遇更使他不得不琢磨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当然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像扁虱一样渺小地存在,毫不起眼;而他只消情迷于自己创建的气味王国。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由此不过是本能的求生欲望驱使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此,他才能存在于这世界,才能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时格雷诺耶对于“存在”的意义还很模糊。“存在”对他来说和“生存”没多大区别。他所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如何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活下来,不至出局。关于香水的梦想也只是基于“活着”的上一层建筑。对格雷诺耶来讲,这比探究“存在”显得更加现实。
   他情愿避开人类,这压抑了十八年的人的气味,一种臭味,终于得以化解。他孤独,仍寻求孤独。独自一人让他无比宽心,安全、自由,不提防、无仇恨。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这个国家最远的火山无人问津,它纯洁、干净。他迷恋它,留恋它。一段时间,他栖息于此,彻底远离人的气味。但当他发现他自己根本没有气味时,恐慌,如空气将他包裹。在格雷诺耶的气味王国里,一切都应该有气味。但是他没有。
   西方哲学家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就无法证明其存在。对格雷诺耶来说,他自己就是不存在的。他的王国里一切都有意义,但这个创建者——他自己——却没有,或根本不存在。他不存在,那么他无法给自己下定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无法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于是他制作了一种模仿人的气味的香水,第一次传播人的气息。他成功了,骗过了所有人。他不再是那个擦身而过却毫不在意的人,也不是相视而笑后转头即忘的人。只是一种气味,便将他的邪恶、阴险完美地隐藏在人群中。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略施手段就让自以为是的人们上了大当,在他看来,人不过是愚蠢的动物,其他什么都不是。他们凭呼吸思考,而气味却同呼吸捆绑一起。气味能够刺激神经将其和感情或者经历联系在一起,以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格雷诺耶认为只要控制人的呼吸,便可控制人心。人的气味远远无法满足他,他要超越它。他要制作一种香水,一种凌驾于任何气味的香水,这种香水使人入迷甚至激发爱欲。而他,就是这种香味的载体。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对于这种香味他再无法忍受只能存于记忆。他要占有,哪怕最终失去。这香水,需要等待、需要雕琢、需要牺牲。
   对于后者,他毫不在乎,反觉理所当然。根据弗洛伊德的陈述,格雷诺耶的行事规则几乎即是本我的“快乐原则”。绝世的香味使他获得满足感,同时激起他从未有过的爱欲;以这香味为主体的香水又是他证明自己存在,并折服众人的关键。这是他所有行为的直接动机,也是欲望的源泉。而“自我”不过是处理他在达成目的过程中与外界规范发生冲突时的协调机制。他不喜与人交往,却游刃其间;他尽量避开人类,只当他的目标存在不得不跨越的鸿沟时,方与人磨合。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香水的代价是13名少女花一般的生命。她们被摘掉时,香味在最全盛的时刻凝成点滴的精华。正如格雷诺耶构想的那样,香水激发了人类灵魂里最原始的爱欲。这一刻,在万人面前,他确实证明自己真的存在了,因为众人正深深地爱着他,神化着他。他应该满足还是狂喜?不,他反而嘲笑和憎恨。他的目的确已达到,人们臣服于他伟大的香水,宣布他的无罪与神圣。但与其说人们爱上他,不如说爱上这种香味。除却表层的浮华,暴露的还是那个丑陋、无味的内里。他创造了这情愫,如今恨不得摒弃它。他们因香水而爱他,而他对他们丝毫没有爱,只有恨。但无论他怎样恨他们,在香水的作用下,他们只能爱他。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格雷诺耶得不到真实的感情,更无法容许它虚假的存在。凭这香水,他可以为所欲为,但他反觉已钻进了死胡同,前方再无路可走。于是他回到巴黎,在全年最热的一天,像他出生时一样,所有臭味以最大程度传播,以这香水的慑力结束他的生命。
   不可否认,少时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塑造作用极大。格雷诺耶后来的排斥、憎恨,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诸多疑惑与这段时期的惨淡生活不无关系。他的一生充斥了数不尽的矛盾与冲突。他渴望爱,却无法享用,绝望后他将对爱的追求转化为对人类的憎恨。他本身没有气味(尽管一开始他浑然不知),却对气味情有独钟。他厌恶人的气味,却仍渴望拥有它,像个正常人,于是他仿制这种气味。当他带着上帝赐予的天赋和撒旦赠与的灵感周旋于世时,他决心用香水愚弄、报复所有人,却仍无法像个常人般爱与被爱。
   在他的一套气味理论中,格雷诺耶一直试着向自己解答一个问题,即“我是否存在”。但他无法解答,直到最后仍在困惑。他从扁虱般的渺小开始,逐渐成为旁人心中一个伟大的存在,却最终无法被自己接受,归于往来的尘土。

《香水》——一个嗅觉天才的毁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