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2012-03-22 08:23:52)
标签:

回顾经典

文化

娱乐

影评/乐评

大卫-林奇

分类: 影评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大卫-林奇无疑是美国电影界的另类,在这个商业电影横行天下的年代,他却以非主流电影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林奇曾说过:“我的电影是有关困惑、黑暗的。你可以说它是真实的,也可以说它是虚无的。它不是一个梦,但也不是现实。”我们浏览林奇的电影,在诸多作品中《穆赫兰道》应该是比较能体现出“林奇主义”的代表之作。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所谓穆赫兰大道是好莱坞一条历史悠久的大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经常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它源自荒地,穿越豪华的富人区,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边加州最著名的马里布海滩。这样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氛围使这些街道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 也正因为如此,导演大卫-林奇以此为电影名称,其矛头显而易见是直指好莱坞这座陈旧的造梦工厂的。《穆赫兰道》是一部奇怪的文艺片,它那揭露好莱坞造梦机器的思想内涵一点也不含糊,但它的表象却让人猜不透。换言之,这是一部“水”很浑浊、但又能“见底”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外在内容比它的深层涵义更值得玩味。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好莱坞,希望闯出点名堂。但要在好莱坞成名,其概率比中六合彩高不了多少。任凭你有多少才华,往往没有多大用处,有时好运及“献身”精神更加重要。
   大多数怀着明星梦而来的少男少女,最终都走上餐馆端盘子、贩毒、卖淫的路。他们在艰苦奋斗的时候,会合租斗室,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产生同病相怜的友情,这种友情有时不受性别的约束。但当其中一方成名后,要维持这种“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穆赫兰道》不难看出的一点是:贝蒂和戴恩是同一个人,她初来好莱坞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才华横溢,引人瞩目;但不知怎的,自从失去某部戏的机会,加上恋人被夺走,她成了“复仇女神”。
   一些影迷的观点,认为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是戴恩的梦呓,整个故事是戴恩买下杀手并自杀前的臆想,有事实依据,但更多是幻想。但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用影片中的任何一部分作为“真实”事件,把其他部分当作梦,因为任何角度的诠释都自有道理,但都无法完全自圆其说,因为任何推理都留有大堆收不了的线头。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无论是清纯可爱的贝蒂,还是精神恍惚的戴恩,那只是进军好莱坞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反映出事业和人生的两极。更大胆的假设:也许影片中的所有女角都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类型的人。比如那相貌酷似戴恩的餐馆服务员及街头妓女可能暗示同批人的各种命运,而片中好几个形象鲜明的女配角,包括可可、贝蒂的邻居、戏院包厢里的女人,仿佛都出自《日落大道》,是那个过时女明星的变形。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同样的道理,轮椅上的小个显然暗示那些控制好莱坞机器的幕后势力,而山顶的牛仔则是操纵明星制造的化身。牛仔本来就是电影塑造的美国神话,因此这里的牛仔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看,都象征着好莱坞的经济和精神之根。说得浅一点,牛仔是老土,他们只会挑绣花枕头似的明星,而冷落真正有才华的。
   那对出现两次的老夫妇可谓是世俗观念的化身:当你刚踏上明星路时,家人和朋友也许会祝福你;当你星梦破灭、穷困潦倒时,他们便讥笑你。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戴恩出五万元杀死恋人,其实这招已得手,因为影片用桌上的蓝钥匙加以暗示。但她幻想恋人并没有死,神奇地逃脱一劫,失忆后回到她身边。她并用艾雪画的手法把整个剧情绕了回来。至于那傲慢的导演亚当是不是她仇杀的目标,可以有多种理解,我个人认为男青年在办公室里连杀三人一场,也可当作戴恩复仇的一部分,因为那被害者也是导演。那人显然不是亚当,但该片中的人物可拆可合,不然那场戏似乎游离于主题。这场戏借用了昆丁-塔伦蒂诺的风格,又超越了他,那种暴力幽默的融合简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卡米拉是最难解的一个人物,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褐发的卡米拉和金发的卡米拉都曾亮相,当然那褐发美人是导演及戴恩的追求对象,但为什么在戴恩的梦境中,那卡米拉成了金发呢?我想应该这样解释,那金发卡米拉可看成是戴恩自己对自己的投射———那人跟戴恩长得有点像,在派对上戴恩多么希望能公开上前跟卡米拉亲热,而戴恩也一定希望她能有一个幕后大老板为她撑腰,让导演改变初衷、接受她为主角。
   影片中某些片断有着复古的美,有一丝凄婉。“寂静戏院”一场乃梦中之梦,台下坐着被时代抛弃了的明星,台上那些表演者却在假唱。虽说是假唱,但那一首回肠荡气的《哭泣》(罗伊-奥比森原曲,瑞白佳-戴尔-瑞尔清唱西班牙语版),仿佛是汤姆-汉克斯在《费城故事》中独白时伴随着的卡拉丝歌剧咏叹调,你也许听不懂歌词,但你能由此感受到人物达到情绪高潮时的心理状态。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这场戏带出来的蓝色盒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最简单的解释是穿梭不同境界之门,跟《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回到未来》中的汽车具有同样功效。再引深一点,它可能就是代表番多拉魔盒。另一说,盒子象征电视机,因为大卫-林奇原本要把此片拍成电视剧,后来电视公司变卦,使得该片中途改道。拍电影的向来看不起拍电视的,也许在他们看来,蓝盒子能吞噬纯真,吐出来变为残渣。还有一种偏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解释,把钥匙和盒子的搭配理解成性爱。不过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命运”———在好莱坞当明星,运气比什么都重要;其他行业也需要好运,但明星最不可或缺。当你的命掌握在街头乞丐手里时,你的奋斗还有什么用呢?这也许是编导要传递的悲观思想,但影片无处不在证实这一点,即便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导演亚当,还不是一夜间可以失去一切?
   大家都知道好莱坞是一个造梦的工厂,但谁也未曾像大卫-林奇那样,如此大胆地揭示出它那制造恶梦的本质。夸张地说,制造明星的过程是人格分裂的过程,而大卫-林奇反映好莱坞造梦,则用了“剧情分裂”的手法,也许这是潜意识中的比照。

《穆赫兰道》——好莱坞的黑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