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电影是声光的艺术。然而,电影的魅力却不仅仅在于绚丽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一部好的电影之所以让人铭记,是因为它能以情动心,令观者沉浸其中,久久难忘。所以这样看来,电影的好坏完全不在于投资的多少,那些小成本的制作因为有在“石缝中生存”的艰辛,反而显成倍加努力和用心,这样的电影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有着深入的挖掘,给人以强烈的共鸣效果。眼前最好的例子就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离别》,仅仅投资了不到30万美元,却令世界影坛瞩目。而张艺谋导演花了6亿打造的《金陵十三钗》却连个提名都没摸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在这里我没有贬低中国电影的意思,事实上我今天要介绍的电影恰恰是一部国产片,而且这部电影也同《一次离别》一样是那种小制作大影响的精品,它的名字叫《我们俩》——由马俪文导演,扮演老太太的金雅琴凭借此片荣获第十八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奖。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讲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几乎连不成什么故事。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小马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四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跟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则寿终正寝。一句话就能讲完的事,马俪文却耗时三年方才拍摄完成,足见其化费的一番心血。

影片所展现的正是原汁原味的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场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这些人与事就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可以说是久违了。当我们看到片中许多饶有兴味的生活片断时会忍不住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或那样的乐趣。

影片对青春年少的小马与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作了有趣的对比,特别是小马风风火火的行事作派与老太太半冬眠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一动一静的相互参差产生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像拍录像这一段,小马不由分说将老太太从床上拖起来,逼着她做这做那,好大一番折腾,到最后老太太问她上不上电视,还向她索要报酬,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笑料。两个隔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影片也有精彩表现,比如小马给老太太收拾房间,她以自己的审美观念给老太太的房间贴上红男绿女的画像,结果害得老太太夜夜失眠,只得来哀求小马赶快撤下这些花花绿绿的画。

片中的语言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保持了民间语言的朴素与生动。小马在院子里挂灯笼时,两人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特别老太太嘲讽小马的那一句:沉不住气,憋不住屁。完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还有小马问邻居老太怎么能和房东老太相处这么久?她回答道:一块生活了五十多年了,黄土也变成金了。这些趣味盎然的语言,躲在象牙塔里的所谓艺术家们是一辈子也想不出来的。片中的场景基本上就集中在这个简陋而可爱的四合院里,相对于这里的清静安宁,外面的世界则是喧嚣杂乱的。影片巧妙地以小马通讯工具的更新变化表现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暗示小马终将要离开老太太走向属于她五彩缤纷的世界。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美在片中表现得也极其到位,没有过度渲染两人的忘年情谊,而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潜移默化地感染观众。连生离死别都表现得非常克制,并无更多的语言表达,只是简单地让小马蹲在如潮人海中低声啜泣。片尾,她又回到四合院,院落里贴满了红色喜字,喜庆的颜色反衬着萧索的环境,一如她此刻的心情。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房东老太的扮演者金雅琴,她将那个性格执拗外冷内热的八旬老太太表演得出神入化,不但真实地呈现老人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更重要的是将老人孤独无助的精神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除了钱,我还能相信谁?)。还有老小孩的坏脾气,一会儿胸有成竹慢条斯理;一会儿又气极败坏怒不可遏,令人啼笑皆非。宫哲的表演相对简单一些,几乎就是本色演出。不过,能够支撑起整部戏来至少说明她已具备相当的表演功底。

影片采用四季轮回的方式,小马与老太太初识于严冬,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两人生活互相戒备针锋相对,到了春暖花开,两个人消除了误会渐渐亲近,炎热的夏天两人在同一屋檐下避暑,就像是一家人,在收获的季节依依不舍地分离,最后又回到冬季,接到老太太去世的噩耗。季节的轮回其实就是生命的轮回。在这轮回里我们见证了人间的温情,领略了平凡生活的无穷魅力。

最后,我想说句题外话,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就只选择看那些不用动脑子的肤浅电影,那样一来,我们要错过多少感动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