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帝国的毁灭》就被一种真实力量深深地吸引住了。影片抛开了所有的历史偏见,将“第三帝国”最后十二天的情景真实地还原给了观众,从客观的角度上揭示了一个帝国在灭亡时臣民们的众生百态,以及帝国领袖希特勒作为人的一面。自古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也许对于这个“人间恶魔”来说,只有在临死之时才能显露出一丝人的本性吧。
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这场由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五千万人的生命,六百万犹太人死于德国的集中营,欧洲大陆一片废墟……60年过去了。虽然硝烟已灭,但是那段可怕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永远不会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继续着。

阿道夫·希特勒作为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之一,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恶魔”。一句“小胡子魔鬼”,充满了世人对于他的厌恶、唾弃与恐惧。在光影的世界中,电影人更是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人间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喜剧形象。于是,银幕上就有了《大独裁者》中那个抱着“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圣战奇兵》中热衷于给人签名的自恋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艺术家们的不断塑造之下,渐渐脱离了人的范畴,成为了一段历史背景,一个邪恶的象征,一种疯狂的符号。

而德国,作为曾经被希特勒的狂热所蛊惑而犯下罪恶的国家,对于这个形象的塑造则充满了顾虑与禁忌。直到这部《帝国的毁灭》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邪恶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吃巧克力蛋糕,喜欢与狗窃窃私语,不停颤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综合症的预兆,也会流泪,会亲吻爱人的嘴唇,会陷入深深的绝望,而对于一般女士也会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温和态度……但电影绝对不是在为纳粹涂抹口红或是对法西斯进行所谓的“美化工程”。

帝国覆灭的前夕,可谓是大树将倒,猢狲尽散。曾经发誓致死效忠于希特勒的那些将军、部长们找着各种借口逃出了柏林。连“最忠诚的”戈林也背离了希特勒,成为了盟军的战俘;而野心勃勃的希姆莱则干脆想取代希特勒,成为这个垂死帝国的新元首。整个第三帝国的中枢系统已经是一片混乱,剩下死保希特勒的人们不是万念俱恢,就是歇斯底里。于是我们会看到巷战中的士兵只是一些年幼的孩子;所谓的纠察队在街头乱杀无辜却无人能管;市政厅里狂歌纵舞,人们在灭亡前进行最后的享乐;酒足饭饱的大臣和将军们在安静的角落里举枪自杀以誓忠诚,然而谁都明白,那只是无奈之举。一切都是在垂死挣扎,而一切又都是垂死时的必然表现。

而面对盟军的两线进攻,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却不愿接受事实,寄希望于几支根本不存在的军队,并对他们不断发出反攻的命令。对于叛徒与没能“反攻”的军队,发出他惯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对已经破灭的“美梦”,他黯然伤神;回忆屠杀的六百万犹太平民,他神色骄傲;谈起残酷铲除异己,他后悔还不够冷酷……最后,“都结束了”,他的面孔苍老而衰弱,当年演讲台上的激情与狂热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身心的疲惫与失望。这里没有同情,只有“活该”的字眼送他。没落的希特勒,在与情妇爱娃·勃劳恩举行过婚礼后,自杀,并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狱。

在我看来,电影塑造一个“真实”希特勒的意思不仅在于艺术丰满的要求,更是一种深层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独裁者、战争狂人、魔鬼或是疯子,对于要更深入反思二战根源而言,实在是一种阻碍。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狂热症又对历史学毫无兴趣的后人,很容易会把所有的罪恶归结为希特勒的个人因素。断言那不过是疯人院里的一次意外,医生、护士小姐一不小心让个疯子跑了出来,人民又一不小心选择了他掌握国家大权。这种对于战争根源的简单化、戏谑化思维不利于防止悲剧重演,而只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对于希特勒以及历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还原真实,才能够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为一个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时可以是和蔼可亲的,而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人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执至疯狂的人种进化论,极端的思维方式……这一切危险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动中,可能并不会被诱发。一开始,他也许只是对于其他人种有一种模糊的偏见罢了。而在其不断获取权力的过程中,偏见也随之不断的膨胀。并且这些思想又正好满足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心理需求,最后使得整个国家为之一起疯狂。于是电影又给我们提出了另一种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并不只是一个特例罢了,有着潜在希特勒人格的人还存在着很多,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让历史重演。看看电影中那些一直追随希特勒脚步的人——戈倍尔夫人,作为一个母亲竟然因为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纳粹的国度而把自己的六个孩子亲手毒死。也许狂热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热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义便就在于让这种狂热离我们远去。

就像本片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所说过的:“如果艺术史上存在禁区,那么这个禁区早晚有一天会被打破。打破禁区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禁区不会阻挡什么,而只会遮掩什么。《帝国的毁灭》让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死去,这样表现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础,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态度,希望引起大家对于这一切更为深一层次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导演确实做得十分成功。

在电影的结尾,希特勒的女秘书荣格与曾经参加过纳粹青年党卫队的14岁少年携手走出了柏林。两个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热中,也同样目睹了这份狂热所带来的后果。他们似乎很平静,因为这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毁的桥下发现了一辆自行车。这仿佛是预示着德国人又从新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虽然眼神里还带着困惑,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正视与反省的希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日本都是邪恶的轴心国,他们分别挑起了西方和东方的战火,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然而,纳粹主义也好,军国主义也罢,它们都是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毒瘤,它们的命运可能会有短暂的“辉煌”,但灭亡却是它们最终的结果。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全线胜利,以及中途岛大海战的反击,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还是土崩瓦解了。战后的德国可以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向战争的受害国道歉,反省自己的罪恶,以及对于犹太人的赔款和归还财物,都表明了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是真实而深刻的。我们能看到这部《帝国的毁灭》,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必然是经过一种由内而外的反思和忏悔才能产生的。相比较日本怎样?靖国神社中的灵位也不是一种偶然,它的必然恐怕日本人最清楚。当然,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最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