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2008-02-16 08:46:44)
标签:

杂谈

影评/乐评

分类: 影评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曾经有人对我说:“戛纳电影节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回顾2007年,一部关于堕胎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就从这非凡的电影节上脱颖而出,它同时获得了代表官方意志的金棕榈大奖和代表民间肯定的影评人大奖,称为最大的黑马。但是从2007年戛纳扶植东欧电影的策略,以及影片在十天内始终占据评委打分榜头名的形式来看,《四月三周两天》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朴素而真实地体现了电影的本质——对人与社会最终极的关注。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金鱼在鱼缸里惬意地游,烟灰缸里升起几缕烟雾,主人公缺席。这是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乌惯用的开头,奠定生活化的写实基调。然后我们就随着镜头的视点,一路追踪着两个女大学生的行迹,看着她们如何从罗马尼亚某小城的校园出发——登上火车——逃票——下车——跟不同的人交涉——在黑市上买健牌香烟——来到一家旅馆——专门挑选一间私密性良好的房间。在影片的这前40分钟,一切都是那么含混、无目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是两个漂亮女孩截然相反的性格。奥蒂拉很外向,性格倔强;加比塔总是那么模棱两可,处处都听从朋友的决定。一路下来,两个女孩似乎在布置着什么秘密行动。奥蒂拉在外出与男友匆匆相会过之后,又与一个等待在汽车里的陌生人会面……在经历了漫长的节奏单调的两次跟踪后,即使是再富有悬念的故事,此时也变得有点令人厌烦了。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当部分观众开始感到昏昏欲睡时,一个男人闯入了有两个女孩的隐秘空间——贝比先生,此前奥蒂拉奔波寻找的,就是这个可以做堕胎手术的医生。影片的时空豁然开朗,原来是加比塔要把肚子里的孩子拿掉——但是这也并非易事,因为从1966年起,堕胎就是罗马尼亚政府严令禁止的非法行为。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这样的话题令人想到了2005年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维拉-德雷克》,但本片里的贝比先生不是维拉-德雷克那样的圣天使。既然他决定冒着终身监禁的风险给人做手术,一些基本的费用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奥蒂拉以自己的身体满足贝比先生为代价,来交换加比塔的堕胎手术。压抑的气氛中,三个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奇异的三角形关系。对于未婚先孕的羞涩甚至性交换的屈辱,影片却没有丝毫的渲染。镜头始终处在中立的观看状态,却巧妙地把压力转到了观众的心里,这正是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具有“英雄主义”的奥蒂拉是2007年戛纳最光辉的形象。当堕胎手术终于如愿顺利完成时,又是她冒着黑夜的恐惧把死婴丢弃在遥远的地方。此时片名真正的含义也显露出来——所谓“四月三周两天”,就是一个生命在加比塔肚子里存活过的时间。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非法秘密勾当在暗室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窗外是1987年的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执掌政权的最后日子。就像摄影师奥列格-穆图为影片专门设计的蓝色基调一样,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整个国家被骚动和幻想包围,社会矛盾处在一触即发的阶段。影片中也穿插着两个女孩的学生岁月,她们像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那样,肆意享受无限的青春,但是与此同时,黑市、暗幕、人心思变,无处不在。在加比塔最终的堕胎手术前,奥蒂拉曾经参加了他男朋友家的超级派对,那些年轻朋友们昏天黑地地纵酒狂欢的场面,宛如许多历史图画的重复。看似白描的镜头给影片增加了一种莫明的忧患,这就是克里斯蒂安-蒙吉乌亲历过的时代。
    有一个最富有隐喻色彩的暧昧镜头:贝比先生坐在那里,身边站着的加比塔,头部被切在画面之外。占领画面的是满腹心事的医生和背景里孕妇的肚子。这似乎在暗示:医生的责任就是要把肚子里的孩子取出,打破困境,创造生机。时代的更迭,亦如此。然而种种不为人知的痛楚,却是永远隐藏在事实之后的。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6年的戛纳开始,罗马尼亚电影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创造惊喜了。2006年,《拉扎雷斯库先生之死》获得“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获得金摄影机处女作奖。2007年除了《四月三周两天》的金棕榈,《加利福尼亚之梦》还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看来是风水轮流转,在越南、伊朗、韩国和非洲之后,又轮到罗马尼亚了。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在南斯拉夫电影的辉煌被战乱破坏,俄罗斯又彻底向商业市场投降之后,复兴东欧电影的重任早就落到了罗马尼亚的肩上。这场“布加勒斯特的春风”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这几部罗马尼亚影片都富有犀利的嘲讽色彩,体现着时代巨变后东欧社会的面貌。比如《拉扎雷斯库先生之死》,就像它的另一个译名《病疗制度害死人》那样,讲的是在貌似先进的医疗制度下,一个老人家却会因为投医无门最后死亡的荒诞剧。《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和《加利福尼亚之梦》的矛头分指向对1987年巨变和科索沃战争。去年的这部《四月三周两天》只是一个名为“黄金时代”的三部曲的开篇,在一个全球化的平台,蒙吉乌将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小国鲜为人知的宏大断代史。

 

《四月三周两天》——1987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