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句老实话,我观看贾樟柯的电影是经历过一个适应过程的。从《小武》到《任逍遥》,从《世界》到《三峡好人》,贾樟柯用他那最质朴、最纯粹的电影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他内心的世界观。他的电影象是一本纪实文学或更象是一部纪录电影,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电影时,反倒觉得有些不习惯了。然而,现实恰恰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用真实讲述的故事总是能令人难以忘怀。就让我们抛去那些繁琐的电影技巧走进这位中国电影人的电影世界吧。

《三峡好人》的时间背景离我们并不遥远,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三峡的移民区。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么妹儿。原来十六年前他从四川买了么妹作媳妇,并且生了一个孩子。但好景不长,公安人员发现并解救了么妹,原来的婚姻也成了一纸空文。这个被拐的妻子被公安解救后带着孩子返回了三峡。韩三明费尽周折终于在长江边与么妹相会,两人决定结合,最终走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太原的护士沈虹也只身来到三峡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通过丈夫的朋友终于找到了丈夫。两人在三峡大坝前共舞,沈虹告诉丈夫自己已有了新的生活,她决定离婚……

一边是青睐有加的国外各大奖项,一边是票房始终没有起色的国内市场,虽然贾樟柯始终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尴尬中,但他依然是第六代导演中最出色的一位。由于评论界大都认为《世界》与贾导之前的电影相比逊色不少,因此《世界》后的这部《三峡好人》也让人捏了一把汗。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贾樟柯选择三峡作为理念的承载显然比当年为《世界》选择的背景英明得多。导演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在这个江湖,两条同样的“寻找”为引线索始终明晰,看似互相不干地走向了两个结果,实则有相似的体恤。

《三峡好人》是贾导最容易看懂的电影,影片利用三峡大坝的建设和移民搬迁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暗示出人世间“有些倒塌了,有些在重建”的那种新旧交替、循环往复的道理。影片依旧延续着贾樟柯一贯的人文主义关怀,对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投以关怀的目光。如果与贾导以往的电影作品相比,《三峡好人》中人物内心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虽然都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但《三峡好人》中的主人公却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地沉浸于消极,面对生活也显得镇定而坚强。“有情合,无情分”果断做出选择,就象三峡每日所处的大变化中一样。

从风格来看,依然是如同纪录片式的朴实画面,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的远景镜头,很少特写,也不充斥对白。可这里108分钟又绝不沉闷,很多富有戏剧意味又具大众普遍性的元素被运用在片中,《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之类的火热口水歌由孩子演绎颇有些解构味道;模仿“英雄本色”的三峡小马哥种种搞笑与最后和电影同样悲剧的结尾产生了某种悲情气质。

贾樟柯始终不是符号化的,而只是不断地用那些“存在性”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就如用“烟、酒、糖、茶”来分隔电影段落,这并非刻意去挖掘这些世俗文化中内在的涵义,只是围绕着这些最普通的事物,电影中的人物也仿佛和现实中的人一样生活。

相信每一位导演都在力求开拓自己的电影风格,贾樟柯也不例处。在《三峡好人》中,与以往纯粹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同,导演为电影注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天边若隐若现的UFO;那座如火箭般突然腾空飞起的高塔;这似乎是现实超越极端后的另一种诠释,因为相信并看到奇迹的总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人。另外,隐喻在电影中也随处可见:沈虹不断倒水喝水,在电扇前极有“欲意”地敞开她的领口;三明和么妹儿在高楼上窥见突然倒塌的高楼;片尾在两幢高楼之间行走钢索的人;这一切也为这部现实主义电影加入了某种看众生的态度。

通过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导演的思想、情趣和风格。一如贾樟柯的电影,贾樟柯本人也是很平淡与低调的。他只是专心于他所喜爱的电影事业中,用自己的心来拍摄他的电影。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明星们的绯闻趣事时,他却为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业拿回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反思我们的一些导演,手上拥有大量的资金,但却忽视了电影的真是意义和自己的独特风格,拍出的影片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过眼云烟。有人把贾樟柯的获奖归结为“刀走偏锋”。但真是如此,我倒真希望中国能多出几个“刀走偏锋”的贾樟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