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武士》——英雄之旗

(2007-08-26 09:08:43)
标签:

影评/乐评

影评

回顾经典

分类: 影评
 
  
 

《七武士》——英雄之旗

 
 

    1954年,日本大导演黑泽明推出了他的著名作品《七武士》。这部影片开创了“群体英雄”的先河,一举颠覆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构架形式。不仅如此,《七武士》通过对七个武士一人一面的描写,丰富了英雄的形象,使英雄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平民化,从而重新明确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含义。今天,我们重新再看这部电影,黑白的画面似乎让《七武士》变得有些老气横秋,但如果你细细的品味,大师精心描绘的人物形象仍然是那么鲜活灵动。

 

《七武士》——英雄之旗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日本战乱时期,浪人武士和盗匪四处横行,各地的农民百姓时常遭到骚扰,民不聊生。在一个被荒山秃岭环绕着的贫困山村,每当麦收季节总要遭到强盗的袭击,整个山村人心惶惶。在与村中长老商议后,村民们最终决定雇佣七名流浪武士前来保卫村庄,理应付出的代价是包管武士们的一日三餐吃上大米。以勘兵卫为首的七名武士与村民组成联军,开始准备各种防御,与盗匪誓死周旋到底,最终盗匪悉数被歼灭,但武士久藏、菊千代、平八等四名武士也不幸阵亡,村民们沉浸在胜利的丰收喜悦中,村庄又恢复了以往的安静详宁。

《七武士》——英雄之旗


    如果有人去质疑《七武士》在当今影坛的地位,那无疑是痴人说梦的荒谬之举,《七武士》是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剧的开山之作,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也同样举足轻重,黑泽明将《七武士》与《生之欲》列为他自己最喜爱的两部电影。有人曾为《七武士》属于什么样的类型片发生过争执,但黑泽明自己却认为《七武士》实际上就是一部娱乐片,理由很简单,因为冒险、喜剧、动作等所有元素一一具备。当然,还有一点我们别忘了,影片是在黑泽明拍摄出3部严肃沉重的电影之后才问世的,《罗生门》、第一部试图重新定义古装剧形式的作品;《白痴》、应是他多年来最具实验性的作品;《生之欲》、突破了日本基本的禁忌,深讨死亡的作品。而《七武士》却明显轻松娱乐了许多,但轻松并不意味着不严肃,所以《七武士》更像是一个混血,一部分是古装剧,一部分隐藏着对社会的讽刺,这看起来更象是一次现实主义的实践,它不同于传统的古装打斗片。影片最具革命意义的地方在于,以推轨镜头来成就沛动疾驰的动势,以划接来进行串戏的连场,以各种电影手段增加影片的视觉形象的鲜明和场面的宏伟。

 

《七武士》——英雄之旗


    《七武士》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则在于塑造的众多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影片巧妙地通过穿插几个小故事的方式来确定七名武士的不同性格和技艺,比如勘兵卫是通过营救被绑架的小孩而显示出足智多谋和老练果断的,久藏是通过一次意外的比武展示出他超人的剑道技术的,而五郎兵卫则是经过入门测试的方法表现出他在实战经验上的丰富。在众多武士中,人物性格最突出的就是菊千代了,其实他原本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只是他向往武士受人尊敬的地位而冒充了武士。因此,观众可以在菊千代的身上感受到两种阶层的特性,一种是武士的那种表面的张扬和死要面子,另一种则是农民的小农思想和市井泼皮作风。这两种特性使菊千代成为了一面镜子,他让农民们看到了自身的缺点,也让武士认识到内心赖以自傲的信念是多么可悲和不值一提。农民那些被武士看不起的求生意识和行为,正是拜只知争名夺利、打打杀杀的武士所赐,最终武士也如常人,救人危困,又有多大程度纯然出于侠义之心?纵然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到头来,仍逃不脱血溅五步、荒冢几堆、无人哀泣的宿命结局。所以,当战斗结束时,对着几座插剑的新坟,勘兵卫会说:“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

 

《七武士》——英雄之旗

 

 

 

《七武士》——英雄之旗


    饰演菊千代的是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他与黑泽明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在提到三船敏郎的演技能力时黑泽明总是异常兴奋,他曾评价说:“我自己不会被轻易感动,只会被三船感动,因为他能举一反三,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演多种表演。”

《七武士》——英雄之旗

 


    《七武士》还是一部讲述武士是怎样炼成的影片,它重新明确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原本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的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影片中那些洗劫村庄的山贼们是堕落的武士;官府的鹰犬是变异的武士;武艺高强却不为民所用的是迷失的武士;只有那七位为农民而战的武士才是真正的武士。他们不是在为主君攻城掠地,而是为保护大地的主人——农民——不受侵犯而战斗。他们保持了武士道的真义,所以是真正的武士。就连菊千代这样假扮的武士也因体现出了武士道的精神而被承认为武士,这是武士道的另一个意义——真正的英雄莫问出处。

 

《七武士》——英雄之旗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离不开好的音乐,早坂文雄的音乐就是《七武士》的点睛之笔,他采用日本独特的敲击乐作为开场,创造了无比寻常的激动,让观众期待即将发生的故事。但遗憾的是这位黑泽明的御用作曲者兼朋友,在创作了《七武士》的全部配乐后却死于肺结核。

 

《七武士》——英雄之旗


    五十多年过去了,七个武士的身影可能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电影《七武士》所彰显的英雄本色和黑泽明那独特的人文内涵及暴力美学却吸收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山姆-派金帕、胡金铨、吴宇森等一大批门徒。当我们在很多新的电影中看到《七武士》的痕迹时,那七位武士所树立起的神圣战旗将永远在影迷心间飘扬!

 

《七武士》——英雄之旗

 

 

 

小看点:

1、武士中最年轻的胜四郎是由仲代达矢扮演,这是他第一次出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此后,仲代达矢成为了黑泽明的另一位御用演员,在电影《乱》中他成功地塑造了那个双眼充满了迷茫与惊恐的老国王。


2、《七武士》中很多人是根据真实人物创造的,堪兵卫就是基于上泉信纲(1508——1577,“剑圣”),片中堪兵卫从贼人手中夺下孩子的情节就是他的真人真事。


3、堪兵卫抚摸头的动作,整部电影都出现过。黑泽明经常这样要求他的演员,创造一个主要的姿态或者一种变形的声音,在整部电影中重复以此来定义这个角色,《穿心剑》里三船敏郎用手挠胸口和头,《红胡子》里常摸胡子等。


4、旗帜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包括3个标志,上面是6个圆圈,下面是1个三角形,三角形下面是日文代表农民。这象征武士保护村庄的方法,三角形代表菊千代,因为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这在某方面回到了电影的相关主题,那个三角能成为圆圈吗?他能成为武士吗?这是一个黑泽明贯穿全片的戏剧性重点。


5、菊千代手握长剑冲向盗匪,这是武士的反面例子。真正的武士,剑代表他的魂,所以从来不会拿着其他武士的剑进入战场。


6、菊千代所表达的16世纪日本武士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批判立场,是整部电影又一时代错误,其实16世纪根本没有人会去分析社会状况,菊千代的激情发言是更加现代的观点,也许这正是黑泽明自己的观点。


7、黑泽明在拍摄《七武士》前否决了一个主意,他本想重新塑造古装片,把它带到之前日本文化没有去过的方向,其中一个被否决的主意是拍摄一系列的电影,关于传奇武术家、剑客和格斗家生活和练功的一段故事,他最终放弃了,但影片中村民接受基本训练的场景可能就是来自那些设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