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影评回顾经典 |
分类: 影评 |
当导演把一个单纯的故事投影到华丽纷繁的影像中,它就成为了光音城市里等待我们去发掘的最终秘密。如果说传统电影的情节发展如同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只要我们跟随时间的指引沿途走下去,就会在道路的尽头将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秘密收入眼中;那么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罗拉快跑》却像影片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把情节的发展变成了三条由奔跑构成的小巷。不可预知的未来在弯曲的小巷里和我们捉着迷藏,让我们无法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得悉故事的全部真相。只有当我们抽身退进黑暗中去仰观电影全貌时,才发现在不断重复的圆形游戏里,结构本身才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最大秘密。
影片开始于罗拉接到男友曼尼的电话,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十万马克,如果二十分钟后不能筹集到十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十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奔跑,她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演绎了三种不同的结局。于是,一个发生在德国下层社会的简单事件,成为了一段锁定在二十分钟之内的单纯任务,透过一部红色的电话,牵引出洪流一般无法预知的偶然性,无数个偶然又组成了无数个必然,最终形成人物命运戏剧性的巧合。
导演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镜头来刻画罗拉的奔跑,使“跑”这个动作成为了一种象征。它不仅代表着女人对爱情的营救,凸显着女性对命运的改变,更张扬着一种青春的冲动和幻想。在三次奔跑的过程中,罗拉周遭的人物都以拍照的快门形式得以体现,推童车的老妇、卖自行车的青年、衣冠楚楚的文秘……一连串的快照勾勒出这些路人盘根错节的生活和命运,就在罗拉和他们擦肩而过的几秒钟里,他们的未来已经被改变。而众多小人物的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世界的千变万化和偶然,一个人的偶然不但会改变他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许许多多的人的未来。
游戏文化的加盟赋予了影片《罗拉快跑》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使它变成了一座从简单化的现实里重塑出来的生存迷宫,而对故事结构的颠覆和创新,则是《罗拉快跑》受到好评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凸现电影的荒诞主题与游戏态度,导演汤姆·提克威摒弃了传统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方式,转而采用视点间离的手法将整部电影的叙事处理成一种首尾呼应的三段式“圆形结构”。影片以罗拉的奔跑为主线,讲述了“一颗子弹”、“一次车祸”以及“一枚筹码”三个情节相似结局不同的故事,而在每一个故事的内部,都有一组金字塔式的连贯情节。当人们以为一切会按照时间顺序顺理成章地铺排下去时,汤姆·提克威却出人意料地打破了叙事上的连贯,让故事像电子游戏一样选择重新开始,造成了一种电影结构自身的悬念。这种新奇的叙事使人们在观赏影片时,就仿佛是进入一个虚拟和假设的游戏,无法依靠正常逻辑判断游戏的最终结果。而难能可贵的是,《罗拉快跑》虽然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时空观念,却没有滥用实验手法,而是在总体结构的反类型设置下,保持了故事线索的清晰。影片正是通过这种不失条理的三段式讲述,从各个方面一步步贴近了电影中的事实真相,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主动参与罗拉命运的游戏快感。
影片导演汤姆·提克威被称为德国影坛的新希望。他十一岁开始拍短片,十三岁正式进入电影界。从二十八岁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垂死的玛莉亚》开始,他就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与以往沉闷自虐的德国电影截然不同的影像风格。在《罗拉快跑》中,汤姆·提克威用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卡通化的角色和漫画式的表现手法,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创下了惊人的票房佳绩。
随着时光的流逝,《罗拉快跑》中的创新手法已经被人们复制到越来越多的电影中;但我们依然要在许多年后重新观看这部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手段,更是因为它带给我们一种观念上的更新和一种精神上的活力。
前一篇:《铁皮鼓》——新德国电影代表作
后一篇:休·格兰特——英国情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