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琴课》——音乐之声

(2007-06-28 08:38:01)
标签:

影评

回顾经典

分类: 影评
 
 

《钢琴课》——音乐之声

 
 
    钢琴在变幻莫测的电影世界里绝不仅仅是用来演奏美妙乐章的工具,它的艺术气质让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在《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寄托着对1900的回忆,它使1900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在《钢琴师》中,钢琴成为斯皮尔曼求生的工具,正是从它那里传出的美妙音律感动了德国军官,从而拯救了这位艺术天才;然而在今天我们要谈的《钢琴课》中,钢琴却是代表着一种语言,它宣泄出艾达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更倾诉出这一哑女对爱的渴望与追求。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女主人公第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由女儿来讲述的,在孩子的眼睛里,那是一段再美丽不过的童话。父亲是一个德国作曲家,他与母亲的交流不需要任何语言,只要一个眼神就可以。可是在大雨滂沱的森林,父亲被雷电击中,象是凤凰涅槃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母亲艾达从此箴默不语。
  也许这样纯粹的爱情在这个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世界注定如此幻灭般灭亡,但是人可以消失,故事却永远留在艾达忧伤的琴声中。钢琴是她爱情的唯一寄托,也是一个唯情的女人所有生的希望,琴声代替了她的语言,默默倾诉着曾经生命中最深处的渴望。

 

《钢琴课》——音乐之声


  在父亲的安排下,艾达带着九岁的女儿远嫁,与大洋彼岸的不曾相识的斯图尔特再结姻缘。斯图尔特却以她的钢琴太重为由,丢在海边。钢琴孤独地伫立在波涛澎湃的海边,像是等待领养的孤儿,无助的看着日出日落。
  就象是在没有细菌的空气中生长的皮肤,突然出现在浑浊的空间里,每一片哪怕是最小的尘埃都会让她感到疼痛。艾达就是这样疼痛着来到了这个她深深恐惧并且抗拒的小岛,她唯一的打算就是能够继续守护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女儿。
 

《钢琴课》——音乐之声

 
  钢琴就放在美丽而空无一人的海滩,无法搬运到隔着那片阴冷潮湿的沼泽林的家里,它和艾达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难以逾越,宛若一个高贵的灵魂降临到世间,它们之间又岂止隔着一片树林这么简单。
 

《钢琴课》——音乐之声


  艾达求助于这个在山林间居住了数十年几乎不识字的男人贝恩斯,求他帮助他们越过树林去找那架在海滩边象她自己一样孤独的钢琴。就是这个粗糙而生硬的男人,就是这个代表生命的另一种力量的男人,在艾达如痴如醉的钢琴声中竟然默默的爱上这种美丽。而贝恩斯也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了艾达,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生硬却象孩子一样任性猛烈的让女人难以抗拒。钢琴课就从这里开始,钢琴终于越过了树林被搬到了岛上,越过这片树林,是生活的另一端,一个高贵的灵魂终于开始进入了浑浊然而充满暖色的生活。艾达也终于有一天被融化在这个男人如同太阳一般灼热的爱意里,不得不感触于作为女人的敏感与细腻。但是钢琴和爱情对艾达来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钢琴给她的最后的礼物,一个她曾经唯一寄托着的唯美的家园,当她转身投奔人世时就要折断自己曾经借以翱翔在海滩边的翅膀。
  女主人公艾达是一个无法用声音传达心意的女人,而她的内心世界却宛如是一个孩子的内心,拒绝着一切的问候与干涉,只有当钢琴的声音在她的指间跳荡,只有当周围充满了音乐带给她的喜悦与安慰,只有世界在一片音乐的世界里变的圣洁,只有当第一个音符在她的心中响起,艾达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了自足的意义,才能感受到自己与自己以至于和世界的沟通。
 

《钢琴课》——音乐之声

 
  表面粗鲁的贝恩斯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他从第一次在海边听艾达弹琴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女子。他的爱是与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全然不同的,斯图尔特从来没有试图走进妻子的灵魂,甚至曾经怀疑她神经有问题,他像很多生存在物质中的人一样不懂得爱情的真谛,他思考问题的第一出发点就是得失,甚至在艾达离开他后他血淋淋的砍下了艾达的一个手指作惩罚……贝恩斯则不同,他炙烈地爱着艾达的琴声,狂热的爱着她,爱到有尊严地祈求,每一次钢琴课成了他最幸福的时光,而发自内心的爱也最终改变了这个男。最终艾达留下了,她把爱,她把身体都交给了这个男人。

 

《钢琴课》——音乐之声


  灰色的生活场景、蓝色的浪漫海滩、柔光里的艾达和贝恩斯,把影片成就得如此惊心动魄。而更让人惊心动魄的,除了爱情,就是影片展现出的真实而冰冷的人性。这段爱情、这段生活,在每一个相关的人的心里留下的伤痕,决不会因为爱情的获得而消失:男人的贪欲、女人的残酷、小女孩的是非之选……这一切的一切,对心灵的伤害都是那样的赤裸。艾达选择跳海或许就与此有关,这份心灵的折磨,真的难以承受。

 

 

《钢琴课》——音乐之声


  有人说,《钢琴课》就像是一部婉约、精致的古典小说。加拿大女导演简·坎皮恩为这部女性电影创造出了既优雅浪漫又充满了原始野性的意境。整个故事错落有秩,许多视觉表现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对人物的描写更是多侧面、多特点,每一层面都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影片的主旨表达相互协调,并直接起到了推动整部影片程式运转的目的。影片的台词并不多,但处处得当,并为画面的表现力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几个段落的分布及描写都不乏精彩之笔。同时简·坎皮恩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于其中的音乐。
 

《钢琴课》——音乐之声

 
  扮演艾达的女演员霍莉·亨特在影片中的表演也许只能用“精湛”来形容,在她身上有一种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在《钢琴课》中,她将古典的女性之柔美刻画到了极至的境界,一举一动无不将女主人公坚韧顽强的个性与轻盈独立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婉约的手语、那曼妙挺拔的身姿,时时刻刻都在我脑海中浮现,她创造了一个唯美女性时代的开端,她的表演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小演员安娜·帕奎因似乎与霍莉·亨特有一脉相成的气质——眼神里都含有坚毅的成分,身姿轻盈、矫健,而《钢琴课》也让她以一个童话般的年龄摘取了奥斯卡的桂冠。
 
 

《钢琴课》——音乐之声


  也许,现实的世界总会带给人无奈和错过,关于爱的故事就像影片中的那架钢琴一样,深眠于海底,栖居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那些偶尔扣开的记忆,偶尔激起的感伤,就像一阵微风一样抚慰着孤独的人们。而那段让我们无语又沉默的爱情,最终会在心里复活,在嘴角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钢琴课》——音乐之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