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回顾经典随笔 |
分类: 影评 |
1952年,23岁的切-格瓦拉还是一个专门研究麻风病的医学院学生,他的好友,29岁的阿尔伯托·格兰纳多是一个生物化学家。两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道别各自的家庭开始了一段充满浪漫色彩的冒险之旅。起初的旅途是热情而奔放的。一路上有壮丽的自然和田园的牧歌,有相爱的女友,有拉丁节拍的舞会,还有朴素勤劳的农夫和他们精心开垦的田野。然而,随着他们的不断前行,旅途也变得沉重起来。博大的安第斯山脉里埋藏着深重的苦难,流淌的亚马逊河并没有给沿岸带来平静和丰收。穷困、落后、强占、疾病、流离失所,是生存在南美洲的人民世代所承受的。最终,这段历时八个月、行程5000公里的旅途,从开始游山玩水的嬉戏目的,转变成了深邃的生命历练,而切-格瓦拉和阿尔伯托也探索和找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对主人公切-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影片最具特色的地方。导演褪去了笼罩在切-格瓦拉身上神圣的英雄外衣,抽离出他真实复杂的人性,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切-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革命英雄。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和理想主义的革命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芒不仅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革命信仰之上,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毅力的切-格瓦拉;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我们也领略到切-格瓦拉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和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影片《摩托日记》之所以能在许多同类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对电影的人物塑造与情感氛围的深厚控制力功不可没。《摩托日记》是这位巴西金牌导演执导的第五部影片。许多年来,把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搬上银幕是沃尔特·赛勒斯念念不忘的心愿。对许多导演来说,这种涉及青春、政治、理想等多种文化主题的影片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而切·格瓦拉日记中所欠缺的戏剧性却让许多人知难而退。但沃尔特·赛勒斯这位天性喜欢冒险和挑战的巴西人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把切·格瓦拉的日记与和他共同旅行的阿尔伯托-格拉纳多的回忆录糅合到了一起,给予了《摩托日记》这部电影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细腻真实的背景。从政治与情感的角度,详细地表现了两个年轻人旅行的种种细节,追溯了拉丁美洲革命中心的起源。同时,旖旎的南美风光也让影片的画面与质感变得如油画般绚烂迷人;而影片中淡淡的怀旧情调和对人性与革命的向往,又把这部深具内涵的电影与一般的公路影片区别开来,显示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含蓄的艺术品位与影像格调。
影片的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因成功出演了青年时代的切·格瓦拉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下墨西哥颇具人气的演员。他成功把握住了切·格瓦拉的不同气质,以及他内心世界的情感转变,让一个勇敢坚强、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切·格瓦拉形象跃然银幕,更使影片的主题得以通过人物得到了升华。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影片中饰演格瓦拉好友阿尔伯特的阿根廷演艺多面手罗德里格·德拉·塞纳还是切·格瓦拉的亲戚。
在这个许多人不再愿意发现和追求自我理想的年代,这部渗透着理性和非理性味道的《摩托日记》,对理想的精神本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冰凉的追寻,而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生命的真诚信念。
前一篇:《红磨坊》——歌舞传情
后一篇:《海上钢琴师》——怀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