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回顾经典 |
克里斯汀天使般美妙的歌声立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她旋即成为了巴黎剧坛的新宠儿。而克里斯汀的出色表演离不开“歌剧魅影”的帮助,正是“魅影”发掘了克里斯汀的音乐潜力,使她成为了耀眼的明星,并且在她走向成功的时候,爱上了她。
天真美丽的克里斯汀就像是音乐与美的完美结合,虽然柔弱,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最初她在感情上是犹豫不定的,既不能抗拒“歌剧魅影”的诱惑和吸引,同时又爱上了英俊而温柔的男爵拉尔。在获得音乐上的成功以后,克里斯汀对“歌剧魅影”的感情更多的是一份崇敬与依恋。当“魅影”因为心灵的扭曲杀死无辜的杂役和演员,从舞台上劫走克里斯汀,并以拉尔的生命做筹码要胁她时,克里斯汀对“魅影”的信任彻底摧毁。但是,克里斯汀却没有因此而仇恨他,她深切地理解了“魅影”灵魂深处的孤独与渴望。最后,“歌剧魅影”放走了克里斯汀和拉尔,让他们去享受阳光下的爱情。或许在决定的那一瞬间,“魅影”明白了什么才是真爱,救赎了生命和深深隐藏在阴暗中的灵魂。
《歌剧魅影》改编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百老汇音乐界的同名传奇之作,导演乔·舒马赫不仅以哀伤的姿态勾勒了“魅影”悲凉沧桑的孤独生活,还以略带黑色的笔调描写了他因长期封闭幽暗的生活而扭曲的心灵。同时,导演乔·舒马赫让影片充斥着各种交织的主题与情感,从而使男女主人公在阴谋、爱情、背叛、竞争和友谊间不断周旋。影片还刻意淡化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转而去强调人物性格本身的内涵与深度。更利用丰富的电影表现手法补足了原本舞台剧空有歌舞场面而缺乏叙事的缺点,豪华地展现出歌舞电影的真实本质,并将悲伤浪漫的氛围发挥到极至,从而把舞台剧夸张的表现手法柔和地带入了电影的世界。乔·舒马赫完全摆脱了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束缚,将旧式流光异彩的舞台效果与现代的时尚元素相结合,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歌剧和戏剧的电影语汇,也为音乐剧改编电影带来了一次高峰。
而《歌剧魅影》这部既黑色又伤感的歌舞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通过对情感主题的强调,用现实主义的视角将一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投影到银幕上,从而引发出许多美好的人生寓意,也正是这些美好的信念让影片中的主人公“歌剧魅影”走出黑暗,领悟爱情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生活与命运的真谛。
在影片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韦伯运用了超现实手法和异化声音的处理,把一个黑暗与神秘的巴黎歌剧院表现得声色无常。同时,韦伯还为影片编写了15分钟的新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舞台剧的音乐风貌。
早在1922年,环球电影公司的卡尔林姆就在环球片场中开始了改编第一版《歌剧魅影》的旅程,随后在1943年,1962年,1983年以及1990年,不同年代的《歌剧魅影》都先后以不同的版本面世。这其中孕育于1984年的韦伯版《歌剧魅影》最引人注目。1986年,安德鲁·劳伊德·韦伯创作的《歌剧魅影》舞台版在伦敦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即获得了最佳音乐剧大奖。1988舞台版《歌剧魅影》在纽约上演,演出迅速风靡百老汇,连夺17项大奖。在经历了18年舞台剧的表演之后,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歌剧魅影》终于又被搬上了大银幕。2004年12月,影片刚一上映,就引起了的轰动,并且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歌曲三项大奖。
女主角克里斯汀的扮演者17岁的艾米·罗森从小就在大都会歌剧院受训,她把女主角克里斯汀从青梅竹马的纯爱到对音乐的感激,以及迷惑于“魅影”的神秘而后憎恨“魅影”的残暴,乃至到看到“魅影”的真面目所产生的怜悯心情,表现得自然而又深刻。她以精湛的演技获得了2005年年青艺人大奖的最佳青年女主角奖,广播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年轻女演员奖,以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的最佳女演员突破表演奖。
当影像遭遇了音乐,当光影把浪漫与激情投射在音符的刹那芳华间,是那美妙伤感的爱情故事,将我们带进了电影的永恒时空。在这个飘洒着浪漫和诗意的天空下,人们不仅用优美的旋律抒发着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时还借由音乐的力量传达着人类心灵对自由和爱的执着呼唤。
前一篇:詹妮弗·康纳莉——美国“洋娃娃”
后一篇:《红磨坊》——歌舞传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