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穿林越岭探白河(1)
| 分类: 关东路 |
46.穿林越岭探白河(1)
昨天发的不是《关东路》,很简单两句话。至今没见,就是没有通过审核,耐心等待。
回到家,传凯把田先生标了平仄的诗,带领孩子们大声读一遍,讲一讲。结果姚莲也有了兴趣,她说:“这‘撇腔’撇得真好听,比唱戏的唱得都好。不过现在没有精力,等到孩子们大了以后,我也学学。”纪珍建议她母亲就一块学,她和两个弟弟保证以后少占用母亲的时间。姚莲却道:“不跟你爹学。等跟我的孩子们学,我不是有三个吗!”还说不只是时间,脑子里边大事小情占满了,现在学不进去。
到了矿山,传凯就想着那本残书,等到倒过班,中午有时间,见到了老宋。
残书并不如田先生所说,却是先按“上平、下平、上、去、入”五部分排列,里边才按韵排列的。在每一调前边小字标着《佩文诗韵简编》的书名。不过上平部分只有“十四寒”“十五删”,前边的没有了。后边还缺得更多。
刚刚说到调的问题,张医生来到了。他关心的是那个“事变”,是昨天晚上才听说的,这比传凯知道得晚了几天。传凯奇怪,这里是一个过千人的大“单位”啊,兴瑞给人家经营的不过是一个只有一名厨师的饭店!就道:“矿山这里倒比隆山知道得晚,那不过是个小城?”
“纪先生,这里是山里,人再多,也不过都是出大力的;隆山再小,它可是一座城,有政府呀。而且那是在西岸。”
其实矿山并不通邮路,虽是有个管收发的代办所,但那是矿山自己的,不是邮政部门的。报纸得两天以后才到,而城里的邮所也来不了当天的报纸。张医生自己却也只能听人说,手里并没有报纸,得去人家那里看。
张医生对此事饶有兴趣,说了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又说了听到的。哪位军人如何如何,哪位政客如何如何……学生们又如何。说过又问传凯,传凯却只知道发生了事变,别的什么也说不了。而且传凯对医生说的,也一片模糊,那些小地名都不知道,只知道汉城;那些头衔就没听说过,只有“大统领”还可以明白,不过听这名字仿佛回到军阀割据的年代。老宋则只是静静地听着,虽然他也很有兴趣。三个人的看法却是一致的,那是高层的事。对矿山,对矿山的人,这些出大力的,不会有什么影响。日子还将正常地过下去。
齐培俊来到宿舍,说是刚下班,来看看,没什么事。是啊,不在一个班,不能常见面。聊了几句,看到有人在摆弄一些条子,学编筐,齐培俊觉得他们编得不对,给纠正了。原来那几个很羡慕传凯得到的那个精致的小筐,就想试着自己编,却都是见过没干过的手。没想到齐培俊他会。
一块去吃饭,路上避开别人,说了准备去放排,传凯说早就该去,想好了就早点去吧。齐培俊说要等纪先生倒大班,再请两天假。那就得好几天呢。
回到宿舍,有两位正要出门,看到传凯就邀请道:“纪先生,和我们一块钓鱼去吧?看你这两天好像挺费脑子,该歇一下了。”传凯犹豫着,人家道:“走吧,有钩有线……”于是跟着去了。这两位,年长两岁的是车奉有,他上一回为钓鱼又怕耽误派活的机会,让传凯给盯着,结果钓完鱼竟就忘了,吃了饭回宿舍,才想起来求人的事。心里老觉得对不起纪先生,不过纪先生好说话,不会计较,以后再说。
传凯确实脑子里纠结着,那是班上听到别人议论着打算孩子上学的事,自然想到家里的三个:很快就到招新生的时候了,怎么办?本来在别人眼里,这位纪先生不是写东西就是看书,这两天却写的时候少,看的更少,不时在铺上对墙傻坐。
河里水仍然不多。这里离上边分水岭没多远,本来只有小细流,不过是截了一条矮坝,存下一片水可用。倒是也好钓鱼,不会有大鱼的。
三个人只钓到几个麦穗子,传凯没了兴趣。不过不好走开,免不了又想,如果到冬天还挣不出船钱来,孩子还是应该上学的,就听田先生的,托兴瑞给问问?是不是再写信就得和姚莲商议。听另一位同伴道:“纪先生,来这边吧,有柳叶子。”原来水不深,鱼儿能清楚地看见人,麦穗子傻,能够钓到,柳叶子却躲开去了。那位找到了有阴影的位置,那里水也深点,鱼都躲到阴影底下,免得人看到。挤成堆,就“勇敢”起来了——大概也是有表现欲,就好钓。一会钓出十几条。
车奉有道:“纪先生,听说会长亲自交代要给你奖励?”
传凯一震,本以为同宿舍的没人知道。不得不回答:“说是那么说,又不是多干出多少活儿来,其实不值得奖。也许能发一张奖状纸。”
“那不能,会长是谁啊。光一纸奖状,没有东西?他的话还有用吗!”
传凯不知说什么。虽然他奇怪车奉有是怎么会知道的,但他不是爱打听的人,只在心里想,没说什么。停了一会道:“也许发点适用的小东西。”
和木工肖先生差不多的表情一闪而过,车奉有接着换了微笑道:“小东西,那用不着会长说话的。”
传凯又接不了话。不过和他们两位一样,传凯也注视着轻轻抖动着的浮漂,人家并不要你回答。钓鱼此时是要务的“正业”。各人都有收获。
寂静很快打破了,几个人说笑着来到,是编筐的几位。他们已经入了门,编成了筐的样子,不过不满意,又出来采条子再编。看了一会钓鱼,三个人竟连一条都没钓起来。原来人一多,说话,晃动,鱼都趴进石缝里去,没有敢凑热闹的了。于是采条子的要走了。传凯也不想再钓,他对编筐也是有兴趣的,虽然自己没动手编过,但是从小见爷爷编过“土篓子”,挖河工地上见过有人专门补编用坏了的“粪筐”,估计自己试一试就能。随口问去哪里采条子,他们则建议传凯也一起去,于是把鱼钩还给人家,加入了他们采条子的行列。
很往沟里去了一段,才有要的条子。采得细长柔软的条子,却是红色的,传凯没见过,平原上只种粮食,没地方生长条子。有谁说道:“有女人声。”又一个道:“叽叽喳喳,鸟似的。”说着一齐看里边山口。传凯没听到,也没看到什么。没有同伴们年轻,听力也不应该差哪里去。不过他们好像也没看到人。
回到宿舍,里边一时排不开,六七个人在门外,一人一摊编起来。引来了好奇看光景的,好奇的传到了食堂大厅里,就成了“竖井那伙人”要编筐卖钱。陈采买听到就让库工小陶去看看,好的话,就买来用,省得出去买。传凯正蹲在旁边帮助别人编,小陶来了,他先和纪先生说了几句,然后宣布了陈采买的旨意,引来哈哈笑——“食堂恐怕用不起,这都是大工匠。”其实这么细的条子编出来的筐,不会多结实,食堂没法用。
传凯本没打算自己编筐,就跟回走的小陶一起去食堂,小陶告诉传凯,林场那边也有这种条子。传凯正想去一趟林场,就问有没有车去,道好像该去车买东西了,不过得问陈采买。
《关东路》选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