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8.下井了(4)

(2023-03-09 22:00:17)
分类: 关东路

38.下井了(4)

曹先生继续,说咱们这两天没有定额,就是先熟悉一下,他们有任务的该已经干起来了,咱也帮帮他们。咱带两车料过去,三中段很长了,得推一会。传凯想,应该叫师傅了,进里边有人,再不同意叫,不好意思。就听“当当—”“当当—”响声,曹先生道:“来车了,往外的。”有车向来的方向去了,速度很快,传凯来不及看清。又说几句,就开始向车上装料。又听到“当—”“当—”响声,曹先生道:“往里去的。‘一进二出’。”又有车过去,没有那么快。传凯问:“车上带着铃铛?”曹先生道:“是。拐弯的地方看不远,车挺快,车道就一股,得有避让的。‘进避出慢’,进的听到声音就要找耳硐避开;出的听到声音也要放慢速度。”传凯琢磨着就是进的得让出道来,那就得进道岔。

车还没有装满,曹先生道:“走吧,带去一些就行,前边其实不能缺料。”传凯抓紧说道:“曹先生,这都得跟着你学,我该叫师傅了。”曹先生急道:“不行不行,我当不起。”缓下来,“能当得起的,只有杨师傅,我也是杨师傅的徒弟,咱俩只能论师兄弟。还是一般地称呼吧。”传凯呆了一会,只有罢了。

于是,车退出岔道,回到正路,曹先生打铃,“当—”,“当—”。让传凯也试一下,“当—”,“当—”。因为前边就是弯道。推车走着,曹先生指了指旁边的管道,说道:“除了打铃,也可以敲管子,铁管子到处连着,能传得远。不过也会影响别人,一般的不用,放炮是一定敲管子的,都要知道好躲开。”不一会,又听到了“当当—,当当—”,有出来的了。其实这里已经是直路,看得远,对方怕没注意到,早早提醒。而且他还有灯光射过来,远远的,不止一盏。就近躲进耳硐,传凯仔细看着,一个人两手搭在车上,站在下边的横板上,车竟然不是推的,自走!不是人推车,是人“站”车。忽忽而过,一车过了又一车。传凯道:“哎呀,好快。”曹先生道:“是。路是小下坡,一开始要用力,推起来再慢慢加力,会越来越快,然后还得用闸控制着。”果然,累不是在“推”上,正如同宿舍上晚班的人所说。

传凯忽然有个问题,避开——得能避得开,问道:“曹先生,刚才咱们正好到了有道岔的地方,紧走几步就能让出路来,要是近处没有道岔,就得退回去找吧?”耳硐看到了几个,但是有道岔的耳硐好像不多。曹先生高兴,回道:“是。要是看着赶不到前边的道岔,就一定得后退,还要快。如果他来得近了,得和他联络,打铃,或者再加上晃灯光,让里边往外来的人看到,减速。还有最‘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是下道,把车挪开。”怎么挪,传凯仔细听着。道:“往里进的一般是轻车,抬起后轮来,扭到外边,再撅起前轮,也扭到外边。这样前后倒几下,就让开了。等他外出的过去,再扭上来。不过一般的,他该会停下来帮助,两个人就不费力了,一个人倒,是挺费劲的。这种情况极少,有道岔的耳硐之间也不是很远。”

现在两个人的嘎斯灯都还没点,传凯道:“晃灯光,就是晃嘎斯灯?”“是。嘎斯灯不光是照个明亮,也是信号,有嘎斯灯就有人,晃灯光就是有情况。其实咱俩应该早点点上,不过很快到了。”果然,又有个大点的耳硐,有道岔,推进去,里边放着木料,还有其他东西,还有不小的空场,有几个简易小凳。这里是放料、放工具的地方,也是休息吃饭的地方。把车上推来的木料缷到垛上,两个人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研究嘎斯灯:嘎石在下层,上层是存水的,中间隔开,只留了一个滴水孔;顶盖有灌水口,带盖,正中这是水针。先扭紧水针,就把滴水孔堵严实了,然后向里边灌水——耳硐外边就有浅水坑,还放着一把汤匙,几下完成。一点点试着松开水针,水滴下。嘎石见水就出嘎斯,水大,嘎斯就多,水小,嘎斯就少。嘎斯从喷嘴射出,点火就着……

一人扛一根木料,曹先生拿起一把斧子,让传凯拿一把手锯,向巷道里边走。不一会,就没有电灯了,只靠嘎斯灯的亮光。这灯光被灯罩罩住,只照一个方向,视野大受限制,传凯需要慢慢适应。见旁边又有耳硐,里边有人闲聊,但是光线太差,看不清。没有停脚,过了耳硐,曹先生才说,他们是打眼儿的。正说着前边射过来灯光,来车了,两人靠边。车很快过去,嘎斯灯的光亮里,需要连看带想象才能形成人推车的形像。让过车去以后,两人还是并排着走,看到前边灯光杂乱,人影晃动。曹先生道:“那就是了。都干着呢,管道工,支架工,搬运工。”传凯高兴地应着,他想着搬运工呢,已经明白,推着车进来、站着车出去的就是搬运工,想要弄明白的是怎么装车,看铁簸箕怎么样撮石块……

先看到的是管道工,两个人在接管子,曹先生先打招呼;接着不远就是支架工,是一位年纪稍大的和一位年轻人。一人扶着,一人在砍接口。曹先生一边把木料放下,一边打招呼,那两人停下活儿。曹先生介绍传凯,又介绍这两位是侯先生和小李。传凯看侯先生年纪大,就叫侯师傅,侯先生答应,却又道不敢当。曹先生让侯先生先不急着干活,给讲讲如何搭支架,侯先生则推给曹先生讲,曹先生于是建议小李一边讲,一边做示范,然后侯先生补充总结。传凯就动手扶着,小李继续做接口,既然是示范,就从梁的另一端开始:量尺,定位,锯柱口,锯梁口,试接,砍两斧子,合适了。再试那一端——已经锯好了的,砍两下,好了。两个接口都好了,道是这叫“亲口接”。立架……传凯本来心想着要仔细看装车的,现在必须全副精力学习搭棚架。手里有活儿,就专心致志,这是传凯的习惯。棚架立稳,再加橕、砸楔,这就能——除非朽烂,千年不倒。

侯先生看了高兴地道:“干得好!到这架也就行了,再就得是下一遍炮了。走,先等饭去!”三个人提着工具向外走,传凯也提着工具,却犹豫着,看里边装车的。曹先生又回来,那两位也站下看着。毛石已经不多了,在传凯学搭架的空档儿,又运出去几车,而且不是一个车运。传凯走近看,那位搬运工正用脚顶住铁簸箕,拿两柄弯头的小铁铲往簸箕里边搂毛石,毛石大的如牛头,小的似拳头,簸箕搂大半满,就端起来,倒进车斗里。曹先生说道:“那就是‘掌子面’,打眼儿的地方,放一遍炮,进去一截。”他以为传凯的好奇心在“当面”,却不知是在铁簸箕的“起落”上。不过传凯听了,也就应着注意看掌子面。又回来一个车,来人三两下,把车扭下道,给刚装满的车让路。满车缓缓起步,推过传凯眼前去,继续一段,人上了踏板。传凯目送车走出了视野。再回看,空车已经不空,并且站在铁道上,车下毛石只剩下细碎的了。看着装车,也看着掌子面,这个面,还真是有面的样子,像一面山墙。曹先生看出传凯也注意装车,不过这时候毛石已经都装完了,就道:“纪先生,走吧,以后慢慢都就明白了。”于是一起往外走,还是被车超了过去。推车的高声喊道:“好—了—”,打眼儿的凿岩工听了,就从耳硐里推出一车工具,和木工们打着招呼,交臂而过,到掌子面打炮眼去了。

 《关东路》选段

38.下井了(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