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凯锋:从齐魏马陵之战和汉匈马邑之战,看伏击之战如何打?
(2018-10-06 14:11:14)
标签:
龙凯锋孙子兵法战例 |
分类: 我的文章专辑 |
首先祝朋友们双节快乐!今天是六号了,国庆节也近尾声。我这几天也懒了,没有写文章,感觉有点浮躁。今天凝神静气写一篇,也算是节后收心之作。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伏击战。伏击战是常用的作战方式,因为伏击战是我方预设战场,在我方预设的战场内消灭敌人,可以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以最小的兵力获得最大的战果。在历史上的伏击战中,有两场经典的战例值得研究,那就是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和汉匈之间的马邑之战。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两个战例,本文纯属个人之见,不当之处还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马陵之战,齐军是怎么打的?
马陵之战,相信喜欢研究军事的都知道,这是齐魏之间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使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国太子申被擒,损兵折将,元气大衰,魏国国力也从顶点逐步下落,而失去中原霸权。马陵之战,是齐国的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指挥的。
马陵之战的起因,是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齐威王召集众臣商议,当时两种意见:一是早救。担心韩国被灭。二是孙膑主张晚救,让韩国消耗魏军,然后打败魏军,达到救魏目的。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意见,韩国恃齐国救援,竭力抵抗魏军,结果五战皆败。齐威王命田忌率兵救魏,孙膑为军师。齐军依然直攻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去韩而归大梁。魏惠王鉴于桂陵之败,起全国之兵伐齐,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想与齐决一死战。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6/82909a2b774f4b4daba12bc85328bc95.jpeg
闻悉魏王发兵迎击齐军,志在决战。孙膑乃向田忌建议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遂建议齐军向后撤退,以诱魏军之深入。
于是,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采取减灶计。引诱魏军追击。庞涓追逐齐军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率其轻锐,倍日兼行以逐齐军。孙膑于是在马陵设伏,魏军大乱,庞涓自刎。于是齐军乘胜追击,遇太子申所率的大军,复大败之,掳太子申。
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马陵之战分四步:一是攻大梁激怒魏军,使魏军定下与齐决战的决心,于是魏军必寻找齐军决战。二是减灶诱敌。利用魏军认为齐军胆怯的弱点,通过减灶来示齐军果真胆怯之形,诱使魏军庞涓再次轻敌,率轻锐追击,达到分兵目的。三是马陵道伏击,利用地形优势,通过万名弓箭手射杀庞涓轻锐,使庞涓自刎。四是乘胜追击,打败魏军太子申率的大军,并掳太子申。可见,孙膑计谋一环套一环,使魏军处处在被设计之中,这就是兵法的妙处。
二、马邑之战,汉军怎么打?
马邑之战不同于马陵之战:一是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齐魏之间爆发的战争,而马邑之战是汉朝时期汉匈之间打的战争。二是马陵之战是成功战例,而马邑之战是失败战例,这个失败是战略意图的失败,因为马邑之战因计谋泄漏而没有发生。三是马陵之战使齐国在争霸中,打败魏国。马邑之战因为计谋泄露而失败,拉开了汉匈之间几十年决战的序幕。如果马邑之战如马陵之战一样成功,那么汉朝就无需耗几十年时间和战略资源来打败匈奴,所以,看到这,军事评论员龙凯锋扼腕叹息,汉朝自韩信之后,缺乏战神一样深通韬略的将帅,否则匈奴之患早可除之。
从汉朝建立到汉武帝八年的马邑之战,汉朝经过了平定韩信等异姓王、铲除吕后专权期分封的吕姓王之乱、平定刘姓王七王之乱,最终汉朝完全承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经过六十八年的建国积累,国力强盛,而且在推行马政之后,鼓励全民养马,全国有几十万匹马畜,可以装备数十万铁骑,使汉武帝有了改变和亲政策,反击匈奴的战争基础。
匈奴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危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屯兵北方边境,就是为今后消灭匈奴做战争准备。只可惜,秦始皇英年早逝,50岁就死在巡视路上,被宦官赵高篡改遗诏,逼迫扶苏自杀,控制胡亥为帝,使秦帝国毁于一旦。如果再给秦始皇十年时间,完成好权力交接,扶苏上位必定平息匈奴祸患。当然也就没有汉朝什么事了。
刘邦率三十万大军想平定匈奴,反而被匈奴围在平城,最后屈辱求和,于是汉朝到汉武帝八年的马邑之战之前,一直采取和亲的屈辱政策,每年送子女玉帛供奉匈奴。汉武帝决定平息匈奴,时机成熟:一是国内局势稳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二是国力强大,具有对匈奴决战的物质基础。三是军事强大,推行马政之后,可以武装数十万铁骑,具备深入匈奴腹地,快速打击的能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6/8334d92d78504423baa535347cb846c3.jpeg
汉武帝八年,采纳大将王恢建议,决定采取诱敌之计,与匈奴决战。采取三步:一是将三十万大军分五路,以韩安国、李广、公孙贺三将分别埋伏于马邑旁山谷中。王恢李息两路则伏军于代(上代县西北),以截击匈奴辎重及追击为任务。二是派聂壹为间,诱致匈奴进攻马邑。三是在马邑将匈奴精锐主力歼灭,削弱匈奴的进攻能力,改变汉匈之间的战略态势。
只可惜,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铁骑,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牲畜布野,而无人放牧,疑之,乃攻亭,时雁门尉吏被擒,为求活命,将汉伏兵待敌状告单于。单于大惊,急引兵北走,马邑之战因谋泄无功。于是,拉开汉匈以后四十余年之攻战序幕。
三、马陵之战诱敌胜利,马邑之战诱敌失败,教训在哪?
马陵之战和马邑之战,是历史上两个诱敌的战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也反应了战略谋划者的水平,值得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经验教训在三点:
一是“诱敌”需要攻敌所必救。
马陵之战的成功之处,在于齐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攻魏所必救,迫使庞涓回军,解韩国之围,同时激怒魏军,下了与齐军决战的决心。同时此时齐军已深入魏国境内,齐军利用性怯而引诱魏军,采取减灶示怯的计谋,使庞涓中计,做出率轻锐追击的决心,孙膑实现了对魏军分兵,而各个击破的目的。
反观汉军马邑之战,利用和亲的政策,使匈奴继续对汉军轻视、看不起,能够起到麻痹的作用。万事有利也有弊,和亲政策固然麻痹匈奴,同时也使匈奴的战略进攻决心不强,所以单于率十万铁骑进攻马邑时,狐疑不定。如果汉军派一支奇兵,同时也是骑兵,主动进攻匈奴重要目标,激怒匈奴,然后佯败,引匈奴来追,再在马邑设伏,则马邑之战成功概率大增。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6/d8bc61d312c14832be845d4ebc9b7fed.jpeg
二是“谋”成于密,败于泄。
马陵之战的战略谋划,仅限于田忌知道,哪怕真有逃亡的齐军将士被魏军所俘,也很难知道孙膑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只能告诉庞涓确实齐军胆怯,逃亡很多。而且孙膑算计庞涓,预设的伏击点没有提前安排,而是顺着撤退的道路临时而设,使计谋外泄的可能性很小。
而马邑之战,战略谋划几乎汉军都知道,甚至雁门的蔚吏都知道,这就使马邑之战谋略外泄的几率大大增加。马邑之战,汉军几十万大军是提前很多天设伏,需要多方协同,而且伏击的时间长,被暴露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这都是马邑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齐军指挥合理,汉军指挥失误。
齐军军队因为是深入魏军内地,所以撤退时是一起撤,没有分兵。到达马陵道时,齐军一部分兵力继续诱敌,一部分兵力做弓箭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射击庞涓轻锐,消灭了庞涓轻锐,然后诱敌之军和伏击之军回头乘胜追击,大败剩下的太子申统帅的魏军步兵,最终获得大胜。
汉军的三十万兵力分为五路,都是伏兵,而没有诱敌之兵,这在作战指挥上有守株待兔的局限,失败是必然的。
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汉军按照当时的战场情况,如果分兵三路,左中右三路军,左右可做伏兵,中间为骑兵也是正兵,主动攻击匈奴重要目标,然后佯败回撤,左右伏兵切断匈奴后路,三面夹击匈奴,可以歼灭匈奴主力,至少可以大败匈奴主力。这个战法,是韩信对付项羽的战法,韩信率三十万大军,对付项羽十万大军,分左中右,韩信在中路军主动出击,然后佯败,左右路军从侧后夹击项羽,使项羽三路被困,最后垓下之战而亡。可见,用兵之道,必须奇正相生,正中有奇,奇中有正。马陵之战,是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正奇相生。而反观马邑之战,只有奇无正,导致单于作战决心狐疑不定,最后汉军谋划的马邑之战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