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宝贵的是黄金与货币吗?!

(2012-07-26 15:52:55)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贴文章专辑
潜龙大哥的好文章,供大家一起欣赏。

赵国楞是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两次:

第一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

结果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几十万人全军覆没。

吃了这么大亏,却没有找根本原因,只简单地把一切归咎于赵括和赵王个人无能。

而真正该偿命的罪魁祸首——国内掌握了话语权、

拿了秦国贿赂替秦国制造舆论的内奸“知识精英”却个个逍遥法外,毫发无损。

结果几十年后换了个赵王迁照样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除掉了抗秦大将李牧,直接导致赵国彻底灭亡。

两次中计,两次的罪魁祸首都是拿了秦国贿赂的内奸,

都是掌握了“话语权”在上层社会制造压倒性舆论狂潮

左右最高决策的“政治精英”、“秘书帮”。

第一次史书上没说具体是谁,第二次倒有名有姓。

据《史记》记载,使反间计杀害李牧的是赵王迁的宠臣郭开。

这个郭开是赵悼襄王和赵王迁两朝宠臣,不折不扣的“秘书帮”。

他一个人一张嘴就搞垮了赵国两代名将:

一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屎)矣”就搞垮了廉颇,

一句“欲谋反”就搞垮了李牧,顺便断送了赵国最后的生存机会——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注:据《战国策.秦五》记载,

使反间计害死李牧的是赵王迁的宠臣韩仓——

“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

但不管是二者之一或两家都有份,反正跑不了善于巴结讨好、

“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的心腹宠臣“秘书帮”。)

..............再看另一则评论:

战国时代的争雄无论从规模还是其惨烈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春秋时代,
各国为了保住自己的疆土,对人才都极度渴求,而在那个时代,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是士人们普遍遵循的准则,
人才也以空前的速度在列国中流动。
尽管各国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能够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君主却寥寥无几。在
战国七雄中,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无疑是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做的最好的国家,而曾经的第一强国——
魏国则成为了“资助”别国人才最多的国家。
魏国第一代魏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乐羊等人,
并拜孔子的高足卜商为师,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但好景不长,
在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开始,魏国就拉开了人才流失的序幕。
首先流失的就是与孙子齐名的吴起,由于奸臣的陷害,
吴起被迫逃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重用下,吴起南定百越,
北灭陈、蔡,接连击败了韩、魏、秦等国军队,拓地数百里。

魏武侯死后,他的继任者魏惠王不但没有汲取教训,
反而在他执政的五十年里流失了许多后来改变战国命运的人物,
其中以孙膑、商鞅、张仪三人最为著名。
虽然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但魏国的君主们依然对身边可能扭转乾坤的人才视而不见。
在魏昭王之世,名将乐毅和名士范雎的流失是最为可惜的。
乐毅虽然被封为大夫,但并没有受到重用。
结果在燕昭王的重用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完成了五国伐齐的大业。
范雎本来想要报效自己的国家,可惜被奸人陷害,差点丢了性命,
后在辗转来到了秦国,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本来就难以招架的魏国
,处境就更加艰难了。除此之外,范雎还帮助秦昭王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
加强王权,削夺亲贵大臣的权力,这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扫清了内部的障碍。
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大名威震天下,秦国只能守住函谷关,
不敢再向东进军。就是这样一个对魏国有存亡之功的名士,
还是不能为魏王所容。最后就是赫赫有名的尉缭,
他向秦王嬴政献上了用重金收买和刺客刺杀的方式瓦解和消灭六国人才的策略,
后来秦国将这种阴谋与正面进军的阳谋相结合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吴起、孙膑、张仪、商鞅、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都曾深刻影响了战国的走势,可是除了魏文侯之外,
一代又一代的魏君都没能真正的礼待和重用这些贤才,
致使人才大量流失,终由一个霸主之国走向了灭亡。

..................我们再来看一看细一点的评论:

战国时期,各国人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魏国比较多的,像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都比较多,
人才是最完备的。
而韩国最多的是思想家,像我们熟悉的申不害,韩非。
赵国最多的是名将,廉颇,赵奢,李牧。
韩赵魏三国中间,只有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
但是这个人才最多的国家,最后竟然灭亡了。
魏国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我们先介绍魏国流失的第一个人才,吴起。
吴起有两种身份,第一是名将,第二是政治家。魏文侯初年,他来到魏国。
当时魏文侯并不了解吴起,就问手下的一个大臣,李克,(也有叫李悝的)
,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回答,“贪而好色”,但是这个人如果领军打仗,
就是齐国名将司马穰苴都打不过他。这个司马穰苴是古代齐国著名的将领,
传到今天的还有《司马穰苴兵法》,说这个人是个非常能干的人。
然后魏文侯就重用了吴起,吴起带领魏国的军队,一连攻下秦国五个城池,
魏文侯就以这五座城为中心,建了一个西河郡。
吴起打胜仗,有一条,他特别能跟士兵同甘共苦。
文献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吴起的军队中间,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疮,里面有脓,吴起亲自为这个士兵用嘴把脓吸出来。
这个事情被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了,这个士兵的母亲就哭了。
这个小故事说明吴起爱兵如子,关系非常好。
吴起是著名的军事家,作为政治家,吴起还有一点,非常重视德政。
魏文侯死了以后,魏武侯即位,有一次和吴起坐船,在黄河里漂游。
魏武侯看见黄河那样壮丽,非常感慨,说江山如此壮丽,雄伟,就是我们魏国的天险。
魏武侯说完,吴起就告诉他,一个国家能不能得以保证安全,在德,不在险。
如果你对老百姓实行德政,老百姓就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家。
如果不施德政,光依靠地形险峻,不足以防守。这
话出自一个军事家之口,是极难的。所以我们说吴起既是一个名将,又是一个政治家。
魏国有这样的人才,是魏国的福气,但是这个福气不久就消失了。
因为魏武侯的时候,出现了一件事情。
武侯即位以后,有一个丞相,叫王错,他非常嫉妒吴起,认为吴起的才能比他高。
他的想法很快就被手下的仆人知道了,
仆人给他献了一条毒计,说你首先告诉魏王,
说吴起才能很大,魏国很小,吴起很难长期留在魏国。
魏王一定会问你,怎样才能留住吴起,你就告诉他,把
公主嫁给吴起,看吴起要不要。
吴起如果愿意,说明吴起愿意在魏国长期干,要是不愿意,他一定不会长待。
王错之所以受信任,就是因为他娶了一个公主。
他说,你和你的妻子,就是魏国的公主,再约上吴起,三个人一块儿回家。
路上,你要让你的妻子,就是那位公主,表现的非常蛮横,千方百计地羞辱你。
吴起看到公主这样飞扬跋扈,一定不敢娶魏王的公主。到那个时候,魏王就会猜忌吴起。
然后事情就按照仆人的建议进行,后来魏王问他愿不愿娶一个公主,吴起就一口拒绝了。
这样,魏王就开始怀疑吴起,吴起就立即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遇害。吴
起离开魏国以后,到了楚国,帮助楚悼王变法,让楚国迅速强大起来,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一个顶级人才。

那么魏国除了吴起以外,还流失了一个顶级人才,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在公孙痤手下做臣子。
公孙痤临终前推荐商鞅,但是魏王并不重视他。
公孙痤的话都说到这个程度,这是个奇才,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决不能让他出国。
结果魏王既没有杀,也没有用,最后商鞅到了秦国,帮助孝公变法。
秦国的崛起,第一步就是孝公变法,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二个顶级人才。

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就是孙膑。
孙膑原来是在齐国,是兵圣孙武的后人。
他和他的同学庞涓一起学兵法,庞涓自知不如孙膑,就悄悄派人把孙膑召到魏国
。如果孙膑和庞涓两个人联手的话,那么魏国就多了一个顶尖级的军事家。
但是实际上,庞涓没安好心,他用计把孙膑的双脚砍掉了,
让孙膑变成了一个残疾人,终生不再出山,他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但是他没有想到,孙膑秘密的跑回齐国。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把他带到了齐国。
待到齐国以后,孙膑的才能渐渐的显露出来。
有三件事,第一件,赛马。
孙膑到了齐国以后,第一个中是他的人是大将田忌。
田忌经常和齐王,和一些贵族赛马,下的赌注很大,田忌总输。
孙膑仔细观察了一下,觉得田忌的马和其他人的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他就告诉田忌,下次赛马你告诉我,你下一个很大的赌注,我能让你赢。
赛马他们是赛三场,三局两胜。
马分上中下三等,孙膑就告诉田忌
,别人出上等马的时候,你出下等马;
别人出中等马的时候,你出上等马;
别人出下等马的时候,你出中等马。
结果他输一次,另外两局赢了,田忌就赢了一大笔钱。通
过这个事情,田忌觉得孙膑很有才能,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就重用了孙膑。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像让孙膑做主将。
孙膑说我不能做,因为我是一个残疾人,就让田忌作主将,我给他做参谋。
田忌带兵就想直扑赵国的都城邯郸。
孙膑说不能这样,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都在邯郸,
老弱都在魏国国内,咱们现在直奔大梁,迫使魏兵回来救,然后打他的伏击,
这样不但可以解赵国之围,而且让魏军疲于奔命,这就叫围魏救赵。
然后,他们在桂陵,就是今天山东的菏泽设下埋伏,
当魏军从邯郸撤兵,走到桂陵的时候,被齐国军队打得大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个细节,魏军的统帅庞涓打了败仗,
后来总结教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整个战役,最后发现,
没有一个办法能破解孙膑的围魏救赵。
只要打你的大梁,就必败无疑,这说明孙膑非常有才华。
但是这个人竟然从魏国流失了。
13年以后,魏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
韩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国又派田忌位主将,孙膑做军师去救。
他们迅速通过魏国的领土,庞涓知道以后,就带兵回来了,
孙膑就下令,说我们在前面走,庞涓已经在后面追。
他说我们士兵买灶做饭的时候,
第一天记住布置下十万个灶,
第二天只许做五万个,
第三天三万个,
底下的士兵就这样做了。
庞涓在后面追,也很有心计,每一天就清查齐国军队的灶
。第一天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
庞涓很高兴,说齐国军队到魏国才三天,已经大量减人了
。庞涓就把辎重和大部队甩在后面,自己带领轻骑,日夜兼程去追。
孙膑就在马陵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道路非常狭窄,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树木很多,很适合埋伏。
他就选了一棵大树,把树皮刮掉,写上一句话,“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埋伏好以后,他找了一万弓箭手,说等到晚上,只要看到这棵树下火把一点燃,就万箭齐发。
到了晚上,庞涓带着军队走到树下,看到树上白了一块,就让人点火把看。
刚看见那句话,万箭齐发,庞涓知道自己中计了,而且无可挽回,就自杀了。
这一仗魏国损失了10万大军。统帅是魏国的太子,被俘虏了。
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国实际上是被孙膑打败的,而孙膑当年是来报效魏国的,最后被赶走的。
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三个顶级人才。

还有第四个,这个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范睢。
范睢也是在魏国服务的,他和他的领导一起出使齐国,
齐王对他的领导很冷淡,对范睢很高看,给范睢送礼。
回国以后,就被他的领导汇报,说他通敌,把范睢打了半死。
如果当时范睢不是装死的话,会被打死的
。范睢是死里逃生,逃到秦国。大
家不要小看范睢这个人,
他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因为他提出四个字,叫远交近攻。
在这个时期,所有人才中,最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只有范睢。
范睢提出了一个战略问题,就是在整个七雄争霸的局面下,秦国尧怎么办?
这是一个总方略。
你看我们讲秦灭六国,第一灭韩,第二个灭赵,这一集讲的是魏,
这三个国家离秦最近,秦国首先灭的是三晋,
这是完全执行的昭襄王时期,范睢定下来的总方针。
这个方针目的性非常明确,操作性很强,
所以范睢也是一个顶尖级人才。
上面讲了四个人,这四个人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
都不是省管专家,应当是两院院士,
国家级专家,这些人都从魏国流失了,你说魏国可不可惜。
政治家魏国时最多的,特别是一个商鞅,一个范睢,
顶尖级的政治家,吴起和孙膑都是军事家,
魏国这么多人才留不住,能不亡国吗?
所以我们说魏国亡国,水淹大梁,水到渠成,
那么容易,顶尖级的人才都走了,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魏国人才流失表,还不仅仅这么多,还应当再加上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间,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我们前面讲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做得非常漂亮,
信陵君这个人,是当时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非常有才华。
但这个人一开始在魏国就不顺,他和魏王是亲兄弟,同父异母。
信陵君曾经给他的哥哥,也就是安厘王两个人,
有一次一起下棋,突然中间来了一个急报,说赵国的赵王带着大军向魏国开过来了,
马上就要进入魏国的边境。
魏王急了,顾不得下棋,马上要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信陵君说不用急,他不是来打我们的,他是来打猎的。
两个人继续下棋,魏王心里不踏实,心不在焉的下,经常走错棋。
一会儿又一个报告递上来,说赵王果然是来打猎的,魏王的心放在肚子里了,
马上就为信陵君,说你怎么知道他是来打猎的。
信陵君说我有门客,我在赵王身边都有门客,
可以把赵王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给我,所以我早就知道他今天要来打猎。
魏王经过这个事情以后,马上对这个弟弟另眼相看。
这个另眼相看不是更重视他了,而是更戒备他了,
史书记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不敢把国家大政交给信陵君。
后来发生了第二件事,窃符救赵,杀了晋鄙,夺了兵权,解了赵国之围。
这下子,解围之后,信陵君把军队让他们全部回去,自己留在赵国,
待了十年,没有回去。
因为他知道,他把自己的哥哥得罪了,他知道他哥哥本来就猜忌他,
你把他大将杀了,夺了兵权,他知道他哥哥不能容他
,就在赵国待了十年。
秦国听说信陵君没有回去,魏国就没人了,所以不断攻打赵国,
这时候魏安厘王才想起自己有个弟弟在赵国,有本事抗秦,就召他回来
。但是他的使者无论怎样都见不到信陵君,信陵君告诉他的把门的,
谁也不允许向我通报,不让魏国的使者进来。
魏国的使者来了一拨又一拨,就是见不到信陵君。
后来赵国有人就劝信陵君,
说你知道天下人为什么那么看重你吗,是因为你的存在保全了魏国。
假如现在魏国非常危急,你都不回国去保卫,天下人还会看重你吗?
假如魏国灭亡了,你们祖宗的坟墓都被秦国挖了,那你信陵君还有分量吗?
信陵君听了,就回魏国了。
回去以后,兄弟二人抱头痛哭,然后魏王就任命信陵君作了上将军。
做了上将军以后,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信陵君带了韩赵魏,加上楚国,燕国五国军队联合伐秦。
第二件事,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病故
,第三件事,就是秦王嬴政即位。
五国攻秦,是秦始皇刚即位就发生的一件大事,把秦国大将打得狼狈不堪,
秦国封住了函谷关不敢出来,
这时战国后期,六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这件事,把当时的秦王异人吓坏了,觉得信陵君太厉害了。
秦国的老办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用反间计,这回又用反间计了。
异人也不简单,派人带了一万今,找信陵君十年前窃符救赵,
杀的大将军晋鄙,找他的门客。
通过晋鄙的门客,向魏王说了四条。
第一,信陵君在外流亡十年,又回魏国当大将军,现在是诸侯军的总指挥。
第二,天下的人,只知道信陵君,不知道魏王。
第三,信陵君想借着这个有利时机,取魏王而代之。
讲了这三点以后,魏王的心里已经动摇了,
恰恰这个时候,异人的反间计不是用了一次,
甚至这个时候,秦王派使者带着礼物,敲锣打鼓来到魏国,祝贺信陵君当了魏王
。根本没有的事儿,他们竟然来祝贺。这
个消息传到魏王那里,最后相信了。
把信陵君大将军的职务给免了。
信陵君知道他哥哥又怀疑他了,从此以后,就告病假,不上朝了。
这时候信陵君每天一个就是喝酒,一个就是女人不断,
四年,信陵君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42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五年
消息传到秦国,当时赢政还小,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立即派兵,
还派当年五国攻秦被信陵君打败的将领,
那个人叫蒙骜,一下子占了魏国20多座城,
建了一个东郡,就是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把六国南北一下子切开了,
从此六国再也不能合纵了。
信陵君死后十八年,就发生了水淹大梁,魏国灭亡的事件。
所以我们说它流失的还有一个顶尖人才,就是信陵君。
这个流失要加上引号,他没有跑到外国去,我们说的流失是他留在魏国,
但是不能为魏国效劳,这也叫一种流失。
魏国人才这么多,一个个全流失了,不再为魏国服务了,所以魏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