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耿翊为父亲写的序言

(2012-01-25 07:38:59)
标签:

张以玉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教育

文化

分类: 艺术边缘

  翊是我父亲最为亲近的学生之一. 他也为父亲的画册写了一篇序, 非常朴实感人. 所以也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特别是大部分没有看到画册的朋友.

====================

恩师——张以玉

 

初识老师是在1985年9月,当时的我在插班进修。那时的老师就像我现在这个年龄,他正好在上素描课,画全开的大卫石膏像。我默默的听着他耐心且细致的讲解,在严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作业。那是我学画以来第一张完整的石膏像作业,至今仍保存完好。仅就这样普通的一堂课,他生动的语言和对学生非常严格的要求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86年9月,我顺利考入贵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学习油画。恰巧老师也调入艺专工作,承担我们班的素描、油画教学。他经常带我们出去写生,对造型、结构、透视、形体、调子、空间的处理都讲解细致。他告诉我们,讲究大关系的同时,该如何深入刻画局部;甚至背景的变化,远、中、近景要如何用色彩,树、建筑、天空的画法又该如何,水面动静的画法,笔触的变化,都作详细的分析和示范。

记得在画风景时,我总是将远处建筑物的窗户画得很黑,老师总是能用最生动的例子为我讲解,告诉我在绘画中,既要考虑到素描关系,又要对色彩有良好的把握;还记得当时他画树叶时,经常使用别人眼中的“废笔”,然而,这恰巧能体现出树叶那种松动感与质感,我们不无称奇,真可谓变废为宝。

87年9月,美术系推行工作室制,我们级油画班由张以玉老师及另两名老师负责。此时的张老师,更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文化课后,亲自督促我们到室外写生,要我们训练色彩调性。那个年代,能看到一本好的画册是非常难的,于是他想方设法给我们借画册、书籍,有西方大师的、有前苏联的,我们都争相借阅,为那个时期的我们扩大了视野。他为我们分析伦勃朗,荷尔拜因、米开朗基罗、鲁本斯、波提切利、提香等大师的作品,并且老师特别强调线的表现力,线的生动性,分析毕加索,马蒂斯对线的运用,在教学中长短期作业的合理安排,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引导、启发。他告诫我们研究素描时眼界要高,对形体边缘、轮廓的研究、处理要精。那一时期学院的素描教学仍沿袭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但老师并不反对此画法,他总是对我们说,技术与艺术不能混为一谈,却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没有技术,你的想法就无法实现。

那时,老师家住金鼎山,小潘(闻丞)、代忠和我常去老师家欣赏画作。他把自己就读四川美院附中及四川美院本科时画的写生给我们看,有一张他就读附中时画的油画我记忆非常深刻,色彩调性十分优雅,灰色的调子中透出层次的变化,相互间衔接非常到位。虽然只是中学时的习作,却明显能看出老师少年时就对色彩调性、油画语言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文革时画的一张老人像,尺幅不大、但从技法到艺术语言的表现,都能感觉到大师的气息。

由于那时的物资匮乏,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画在自制的纸上的。他还亲自教我们制作油画纸:立德粉与胶的比例、媒介剂的运用、材料的选择、肌理的把握等等,这也是我对材料最初的了解。放假时,他还给我们借了特卡乔夫兄弟、列宾等人的画册,要我们多临摹、多研读、多分析。一个假期下来,我将整本画册临完,受益匪浅。老师常说,读画要进得去,就是要分析、理解;还要出得来,将大师的东西化为己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88年9月的艺术实践,老师带领包括我在内的4名同学乘火车一路远赴美丽的敦煌。途经成都、西安等地时我们都下车一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景点。临行前,我们还对两天两夜的硬座产生过惧怕感。但一路上,他细心给我们介绍了当地地理、气候、历史在内的人文信息,甚至对该地海拔、山形都了如指掌,并和我们熟知的贵州作出比较,讲解区别所在,使我在美术专业知识之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不禁对老师知识面的宽广深厚心生敬佩。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我们忘却了旅途的辛劳和疲惫,甚至晚上在座位底下铺塑料布睡觉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在敦煌石窟中,老师为我们讲解雕塑和壁画、东方色彩、透视观念、画面装饰效果以及材料的研究。他那认真的表情,我至今难忘。行程安排之外,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乘火车来到神秘的关外——乌鲁木齐,使我们再次大开了眼界。在老师的精心安排、合理开支之下,此次行程我们每人仅花费了97元。作为当年的穷学生来讲,我打心底敬佩和感谢老师的这份勤俭,他的这份美德也对我影响颇深。

90年代初,张以玉老师任美术系副主任,承担系里大量的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虽然工作量繁重,但他闲暇之余仍然坚持绘画艺术,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并邀我一起欣赏。甚至他退休后还和我们一起去大足石刻、云南丽江等地采风、创作。2003年他的油画作品《回家》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并刊登于《美术》期刊。

每次见到老师,他第一句话总是:“最近画画了吗?”。自师从他至今,我们常常一起探讨绘画艺术、交流心得。他一直在绘画中不断完善自我,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却不断追求着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他说:“绘画,首先是喜欢和爱,但只是喜欢和爱还不够,一定要达到酷爱。”张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这种骨子里热爱艺术的情感,给了现在的我很大的创作动力。尽管有时我们不得不奔波于工作和生活琐事,但心中那份对绘画艺术的热情却从未消减。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专业分委员会委员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耿  翊       

                                                     2011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