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昆山 |
分类: 往事并不如烟 |
20年前昆山在中国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地方, 它的知名度大概只限于江苏境内。但对我来说它从小就是个特别,神秘的地方,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会收到一封大姑母从江苏昆山寄来的信。大姑母大了父亲整整20岁,抗战期间她嫁给了来贵阳躲日本人的大姑父,抗战胜利后她就跟随姑父到了江苏老家,后来就在昆山安了家。但是大姑母总是挂念着父亲这个小弟弟,虽然自己养有4个孩子,但在父亲读美院的8年间一直在经济上帮补着父亲。童年时我就知道昆山还有我姑母一大家人,他们离上海很近。
父亲偶尔出差到上海就一定会去昆山看看姑母,我童年最漂亮的一件绣有红心蓝心的毛衣就是大表姐在上海给我买的,
让我在儿童时代骄傲不已。读大学的时候我考了苏州的学校,因为父亲说你去那里吧,苏州有你表哥一家,姑母在昆山,
他们一定会照顾你的。
在大学期间, 每次去到表哥家都欢欣鼓舞, 因为知道一定会有一顿美味等着我, 或是表嫂亲手做的清蒸桂花 鱼,
或是新鲜上市的蓟菜。 每次都不会失望,
每次去都是一次过节。
但我真正去到昆山时, 我简直是掩盖不住的失望, 这个童年时代梦想很多次的地方只不过是江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 叫小城都还有点勉强, 它不过就比镇稍微大点。 火车站只是田野中一栋孤单的破旧房子, 和苏州气派的火车站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从火车站还得坐个人力车穿过一些田地才能到市中心。 那个小小城市里没有什么热闹的去处。 我去爬了在我这个贵州人看来根本不能算山的玉峰山。
但是姑母带我去“奥糟馆”吃完面的 时候,
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这个仍然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城。 我喜欢昆山,更
因为那里有我姑母一家, 有她为我专门炖的蹄膀汤。
这是父亲40几年前在昆山画的, 我80年代末去的时候基本还是这个感觉。
出国以后每次到上海都一定会想办法去趟昆山, 每次我感到它的变化, 但是真正让我震惊的是去年回国带老麦去见大姑母时昆山的变化。我已经难以看出当年的模样了,它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小镇脱变为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大城市了!
我告诉老麦昆山的建设不过就10来年时, 他非常吃惊。
这是昆山的体育馆
最让老麦满意的是我们入住的昆山瑞士大酒店, 不管是硬件和软件都和纽约的4星酒店不相上下。 当然价钱也直逼国内的大城市。 |
发此文感叹 昆山的巨变, 更因为突然很思念远在昆山86岁高龄的姑母和我的表哥表姐和侄儿职女们。 很希望他们看到我的文章, 知道我在想他们。
本文照片出标明出处以外均来至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