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视节目评论 |
最近半个月10多家报纸、周刊杂志、门户、电台来电,问舞美师关于以山东卫视[天籁之声]为首的选秀与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对比的话题,其中聊到选手我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都是历年来其他选秀舞台淘汰的选手,但最终这些选手的实力在好声音这个舞台得到了绽放,为什么?
这是由这个节目的定位与创新决定的,因为这是一个只关注音乐实力以及选手背后情感故事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完全不会关注到选手的艺人潜质、商业价值以及更多选手包装,选手的演唱实力及现场感染力成了选手晋级的唯一武器,而这些选手背后感人励志的故事让这个节目有了精神和情感,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让节目品牌与受众之间更有粘性。
其中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球财经大视野]直播连线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好声音的选手离开这个舞台后能有多少商业价值?我说无论这个节目有多火,选手实力有多强,离开了这个舞台,选手的商业价值也基本就没有了,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以选手造星的商业价值为导向的选秀节目。
而[天籁之声]等选秀节目,观众的诉求也很明确,那就是造星,通过一场场比赛PK,我们看草根如何一步步包装成明星的一个过程。因此,从一开始,选秀节目对选手的选择标准就完全不同,选秀舞台上最稀缺的是特色,这个特色包括声音音乐的特色,个性风格的特色,外貌视觉气质的特色,以及选手身份背景的特色,而不是单纯的好声音,选手身上的特色特质就是潜在的商业价值。
我们从节目策划运作的角度来看,同样作为草根类音乐节目,在商业价值上,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不同?因为作为一档综艺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他的选手只是节目内容架构及导向的一部分,其商业价值是通过节目超高收视而实现的(当然浙江卫视还收获了无形的品牌价值)。而[天籁之声]选秀的内容架构及导向,一切都是以选手为中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每年[中国达人秀]收获了超高的收视率及影响力,但每届冠军离开这个舞台后就消无声息商业价值基本全无。而稍逊一筹的[快乐女声]乃至[花儿朵朵]选秀,虽然不能跟05年06年同日而语,但选手离开舞台后,却也商演不断。所以大型综艺节目的商业价值仅在节目本身,而选秀节目的商业价值除了节目本身外,内容本身还将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天籁之声]总决赛第四场比赛,本场终于有了些比赛的气氛和感觉,新的舞美让之前综艺晚会的感觉调成了演唱会的感觉,这样更突显比赛的音乐性。选手打破之前的导师分组,这样更能体现选手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公平竞争。另外,通过音效、镜头营造紧张残酷的比赛气氛及仪式感比之前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还要加强),也开始讲选手的故事了,这些改进都很好。
存在的问题
1、曹颖真是话痨,虽然曹颖在台上比之前几场的话明显少了很多,但有些时候她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打断评委选手说话,真性情起来,这个还要继续控制,不能破坏比赛气氛把比赛变成综艺娱乐的感觉。
2、赛制上,评委之间未分别打分,而是直接宣布选手晋级,这个是败笔,在有限的十多秒里让某一个评委抉择宣布,这给观众的感觉一是评委权利太大了;二是评委几秒钟就商议出了结果,感觉会很假。舞美师觉得,应该让四个评委分别亮牌,这样显得专业与公平,如果亮牌票数平了,可教给大众按键再次选择。
3、舞美师觉得,第四场的赛制,虽然对比之前几场是在按选秀造星的方向走,但除了第一个环节的10人投票选出终极PK者放大人性是亮点外,其他部分设置平平的,作为未上星时的预选赛的赛制还差不多,没有呈现出个体与个体之间多轮PK的状态,也没有呈现选手之间博弈的感觉,没能制造出选秀节目应有的戏剧化悬念,比赛比较流程化,中规中矩,偏向平淡。
4、建议本周8进6后的下一场比赛,设置一场6+3进6的复活赛或踢馆赛,给那些因为赛制原因而淘汰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选手一个复活的机会,比如话题人物查查、选秀局长,比如小清新王腾戊、中国最会唱歌的厨子朱帅。当然,这些淘汰了的选手要想复活,肯定也没那么容易,必须拿出比现场六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来证明,这就要求在赛制上为他们设置的门槛要高很多,标准更严格,这样才会相对公平点,相信一定会很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