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2021-05-20 15:59:45)
标签:

老照片

美以美图

扬州

福德祠

水井

分类: 华夏影痕【相】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 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1 原标注: Public well in city of Yang Chow

(扬州城内公用井)

原标注拍摄时间1910-1920

初看这张照片内容一般,细细品味还是挺有意思。

扬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要是法国天主教的活动范围,美国教会以“圣公会”名义较晚来到扬州, 活动范围仅在扬州城东北角的“便益门”内,即后来的“美汉中学”附近。(图2. 蓝圈位置)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当时美国圣公会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在长江的沿岸重点城市,扬州的教会工作由镇江教务管辖。

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在中国沿海和长江沿岸建立了开放港口。

津浦铁路选址绕道,和南京1910年南洋劝业会让很多外国列强对扬州的“商界”刮目相看,开始纷纷盯上了这块“肥肉”。

由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后来的二次革命影响,1911-1913年期间,那一区域的政局不够稳定,外来人进入这些区域有一定冒险。

当时来往扬州主要靠大运河的航运。在扬州城内外均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河湖沟渠,水网密布,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除步行,就是舟船和独轮车,很少坐轿骑马。

因此这位来扬州的摄影者在短暂的逗留期间不可能涉足很多的地方:一般离居住地不是很远。

扬州为水乡,百姓日常用水多为临河取水,有条件的在自家院内置私井,“公用井”极少。寺庙庙井虽然可以共用但属于庙产,不属于“公用井”。

我在1921年的扬州注有公用井的地图上,以便益门内“圣公会”为中心向城内放射性寻找。

我很快在“小草巷”北口发现一处“公用水井”。(图2。 小红圈内是“公用井”的标志)

再继续寻找。

在扬州城内天宁寺街至钞关南北通道的东边大片区域内,即“新城”,也就相当于图2包含的城区内,只找到“小草巷”这一处标有“公用井”。

我觉得作者好奇的不是井是否“公用”,因为这类公用井在当时的中国城乡很常见,只是提水方式不同。

从井里打水通常用以下几种方式:用人力直接提升水,如图3;借用扁担工具,如图4;桔槔,如图5;轱辘,如图6;单滑轮,如图7【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1的提水原理与“单滑轮”相同, 上面代替“单滑轮”的是类似纺纱用的“大轮”或“绕线架”。(图8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3福德祠前公用井

这种提水工具的确少见。

1“公用井”背景中建筑墙体,不是常见的“空斗墙”,而是“顺丁墙”,砖多带白灰,屋檐筒瓦封口依然“石灰白”;地面铺地石块毛糙。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刚刚进行大修,和旧房翻盖,使用了大量的拆旧屋的老砖,“石灰面”还没出现“苔藓黑斑”,铺路石还见“棱角”,尚无踩踏轮压的痕迹…… 由此可以说明这是一段新辟“曲巷”。

仔细看井台的台基石,铺设比较随意,而且没有“井圈”,作为公用井这样是很危险的。

唯一的解释:这口井原本是一户大宅院内私井,后来分家,有的子孙家道中落,后代变卖家产,房产易主所致。

1照片还提供了一个依据,即:图左水井背后的“福德祠”

旧时殷实富贵家庭的宅院内都设有“福德祠”。

“福德祠”内供奉的是保护主人这片宅院的“土地神”

据传说这位“土地爷”是“广陵人”,即今天的扬州。在扬州的老宅院内很容易看到“福德祠”。

有的福德祠代替“家族祠堂”供奉祖宗的牌位,这种情况不多,有条件的是专设“祠堂”。

绝大多数的“福德祠”是用青砖雕刻成“仿木结构的神龛”砌在一堵墙面上,比如今天扬州钞关西后街仍保存着一座清代褔德祠砖雕壁龛。

福德祠供龛制作的是否精美考究全凭家主的财力,把“福德祠”建成独立“祀祠”立于“公共场所”实不常见。唯一的解释:原本安置在后花园内的家族“福德祠”,后来花园易主,这座福德祠和私井就进入了公众区域。

据说东关内小草巷一带曾是扬州首富张氏的宅院,后代分家后多有变化,私家井成了公用井是可能。而且成了公用井后很快会补上“井圈”。

福德祠门边有砖雕对联,隐约可辩“一方XX,通过门额和这门边“砖雕字”可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确认的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