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2021-05-17 15:06:08)
标签:

扬州

天宁禅寺

美以美图

扬州老照片

分类: 华夏影痕【相】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 敕赐天宁禅寺

1原注:

City Gate

(城门)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2原注:

Inner Court of Buddhist Temple. Yangchow, Cent. China

(华中,扬州,佛寺内院)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3原注:

Incense burner in temple court, Yang Chow

(扬州,寺院香炉)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4原注:

Case containing sacred books in Buddhist temple Yang Chow, opened only by abbot in official robe 

(扬州佛寺内藏经柜,只对剃度披袈僧侣开放)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5原注:

Bronze Bell in Temple, Yang Chow

(扬州,寺内铜钟)

【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这几张照片源自不同相册编号。均无确切拍摄时间,依据相册收藏者提供的时间为1910-1920年之间。

通过不相册相邻不同地区照片的横向对比参照,可将拍摄推短至1914-1918年。

1 原注并无准确介绍。从图中“万福来朝”牌楼和背景建筑中门门额题字“敕赐天宁禅寺”,可以确定为扬州天宁寺的山门和门前牌楼。

2原注标“扬州”,图中重檐歇山佛殿的重檐间可见“大雄宝殿”名匾。

依据殿前“丹陛”和护栏以及台上甬道两侧“石对狮”等背景特点,可以确定图中的“大雄宝殿”为扬州天宁禅寺内主殿。

图中可见殿前中轴甬道两侧的“重檐八角碑亭”,亭内立石质“卧碑”,乾隆帝喜欢用“卧碑”。比如今天天宁寺院内有一通“乾隆《南巡记》碑”,外形如卧碑,如是原址遗存,或许来自碑亭。亭有两座,另一亭内复何碑?不得而知。如果不是 “御碑亭”而是臣民“重修碑”亭, 建筑规格略高, 有为“立碑者”溜须拍马之嫌。

3 原标注“扬州”,观察图中建筑可以确定为“两层”或“三层”,图中檐下有名匾: 一层匾经辨认推想疑为“X天开航”(待确认),二层檐下匾为“藏经阁”。

在中国古建命名时,除重建沿用原名外,“阁”一般指三层以上的建筑。

世间曾传过一张“扬州天宁寺藏经阁”老照片(图6)图中的建筑为硬山三层,在二层檐下可模糊辨认出“藏经阁”,与图3中阁名匾字体相似。图中近景可见起“围墙”相隔作用的“廊房”,符合原注中“内院”的标写。两图中表现的“二层木质单薄扶手栏”,其结构相同。由此可以推定图3建筑为扬州天宁寺藏经阁。

图中殿前甬道中有一座铸铜“万年宝鼎”鼎炉,此香鼎未见记载,不知其下落。【美以美图-江苏扬州】1敕赐天宁禅寺

4为一座精美的“木柜”,原注介绍为“藏经柜”。

“藏经柜”设“四门”,从“拉手”和“合页”可推断为两对“对开”柜门;门面饰有“四大天王”彩绘,从其特点疑为“清朝”作品。

图中地面为“木地板”,地面有一块“拜垫”,图右有“供桌”,说明这里是“供奉佛经”的“佛堂”,而不是众僧汇聚的“经堂”。

在这座“三层阁”内,此“藏经柜”不可能放在习惯铺设青方砖的一层,摄影者选中此柜,并标注“非僧人不可开启”,说明该经柜在此阁内的重要性,我推断为二层。

图中左边为光源方向,可以推想“檐廊”外侧为“扶手栏”,内侧为“对外开启”的落地“槅窗”,门窗内有“半截矮木栏”:避免门窗开启通风时外人进入殿内。这种设置符合图3“藏经阁”特点。

有史载“清朝康熙和乾隆两帝曾向扬州天宁寺赠佛经”,图4彩绘柜疑为“扬州天宁寺藏经阁清帝赠佛经藏经柜”。

一点说明:早些年曾传扬州原天宁寺遗址附近的民居中出土一通清末“重修天宁寺藏经楼记”碑。据载“重修碑”中有“大清光绪八年十一月”, 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顾勇巴图鲁贡生杨丙章拜书刘坤一谨撰等字样。这次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应该在图4照片拍照前,照片所呈现建筑表面比较简陋,用料“寒酸”,符合曾国藩收复“太平天国天京”任两江总督后、重建江南名城重镇的特点, 图中建筑整齐无破损缺失。既然照片中檐下有“藏经阁”匾,为何“重修碑”写成“藏经楼”?

解释有二:刘坤一撰写“重修碑”有误;图4照片中的“藏经阁”不在天宁寺内。我更倾向前一种。

从现在复原“重建天宁寺藏经楼记”的“三块碑体”外形看,很像图3“大雄宝殿”前“碑亭”内的“石碑”。如果此处之前无“御碑”,其中一亭内可能就是安放这通“三块一体”的“重修碑”。

5 仅从原注释无法推定此钟的出处。

钟架上贴有“南无阿弥陀佛”祈祷命符,此钟应为“佛钟”; 从勉强辨认出的钟面铭文,可推想钟铭文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该钟为青铜铸钟,图案简洁清晰,选图讲究,钟沿口外饰“太极图”, 制作后期作过精致打磨,总体推断此钟可能是“明朝太监所捐”。如果此钟仍存世,参照此图可作推断。

图中左边、钟架背后有“人物壁画”,壁画画底粉墙平整,说明此墙坚固,应为建筑山墙。壁画人物过于“局部”,无法判断“何方神圣”。

这种“佛钟”一般悬挂在佛寺的“大雄宝殿”主殿内。清朝皇家佛寺主殿的两侧一般都供有“十八罗汉”,图5中看不出设“罗汉”的位置和痕迹。参照落地门窗“窗格纹饰”,推想该钟可能是位于“扬州天宁寺藏经阁一层的明朝佛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