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一“四王栅栏”或“四方栅栏”

标签:
谢满禄东交民巷北京老照片地藏庵四方栅栏 |
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一
“四王栅栏”或“四方栅栏”
在谢满禄的相册中有两张标有“四王栅栏”的照片。
图01-1相页页眉注释“四王栅栏喇嘛庙”。右上角标注“V.T.”(内城)
图01-2
是图01-1同底版洗印的另一张照片。有注释:“Place
Ville Tartare”(空场
图02-1 相页页眉注释“四王栅栏喇嘛庙”;右上角标注“V.T.”(内城)。
图02-2 “Ville Tartare”(内城),“Temple en ruine”(荒废的寺庙);“Houa Tcheng Sse”(化成寺);“Le Temple du Progrès de la Civilisation”(法语标注“化成寺”的含义:文明进步寺)。
图01-1“四王栅栏喇嘛庙”
图01-2
图02-1“四王栅栏喇嘛庙”
图02-2
从图01和图02细部分析,图中的建筑为同一座寺庙。
在谢满禄的相册中有“裕公府”(裕王府,荣公府)(图03-1、图03-2)和荣公府家庙(图04),并得以确认,图01-2 中的原法语注释是错的。图1和图2都是“四王栅栏喇嘛庙”也就图02-2中标注的“Houa Tcheng Sse”(化成寺)。
图03 裕公府大门
图04-1
图04-2
化成寺是台基厂北段路东几座主要建筑之一:由西向东依次为:裕王府家庙,裕王府,经板库,昭忠寺和化成寺(图05
借用《乾隆京师全图》
对各建筑的位置和范围作大致划分,难免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图05 《乾隆京师全图》(1750年):台基厂北段路东主要建筑分布图

这里的“化成寺”,被原汉语注释成“四王栅栏喇嘛庙”。
在以往查阅东交民巷区域老地图时从未见过“四王栅栏”,只有“四方栅栏”。(图06)
图06-1《京城全图》清道光五年(1825年)。局部:四方栅栏
图06-2《北京城图》1830年
。局部:四方栅栏
一位清末曾在东交民巷内生活多年的王述唐先生的回忆录《东交民巷旧貌》中有两次提到“四王栅栏”。(图07)
图07 王述唐回忆录《东交民巷旧貌》节选
第一次在介绍崇文门内大街路西、由南向北依次介绍时,说道: ……四王栅栏胡同口往北。
这说明“四王栅栏”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是“四王栅栏胡同”的简称。
第二次在介绍完崇文门内大街路西的商铺,又介绍“东单牌楼”路西、东长安街路北的情况后,又回到东长安街路南。文中说到:路南有小巷叫“中街”,南通四王栅栏。
从这段文字说明“中街”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南端与“四王栅栏胡同”交汇。从中街南口进入四王栅栏胡同向西,要过一些商铺民居等建筑才到“化成寺”,再往西就是昭忠寺。昭忠寺就是“四王栅栏胡同”的西端,东端就是“崇文门(内)大街”。(图08-1)
在东长安街路南自崇文门内大街路西路口,依次另有两条较窄的南北向小胡同:化成寺夹道和昭忠夹道(昭忠夹道据说两头都是“死胡同”),因“回忆录”介绍“出中街胡同南口往西有不同建筑,然后才是化成寺”因此我图08-1中选择图标的位置为“中街”。而且化成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其进深几乎和昭忠寺相同。绝不是“四王栅栏胡同”边上的“一点点”,即使后来破败,它也是“皇产”。
仔细看四王栅栏胡同东口,会发现胡同口是“封闭”的(图08-2),说明那里有“戒严”或“宵禁”时禁止通行的“栅栏”。
有“栅栏”,一般不远处就有负责守卫和警卫的“堆拨”。这些堆拨负责警卫、巡夜,盘查等军警职责。其中警卫就是看守“栅栏”。旧时宵禁时,所有通往“大街”的胡同口都设有“栅栏”。堆拨房的位置一般与“栅栏”同一路边,特殊路段和位置也设在胡同口对面的街上(图08-3)。
图08-1 《乾隆京师全图》(1750年)中街胡同,四王栅栏胡同,化成寺和昭忠寺位置示意图
图08-2
图08-3
这种出于治安需要的“栅栏”在《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图09)和《乾隆南巡图-启跸京师》(图10)中都有体现。
图09《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图》:“栅栏”局部截图。
图10《乾隆南巡图-启跸京师》:“栅栏”局部截图。



设立堆拨和栅栏对于维护治安的确很有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崇文门内大街和东长安街实行宵禁。住在台基厂东侧居民区的人要想去东边和北边都会遇到多道栅栏,明着穿行是不可能的,我以住在经板库昭忠寺南边一带的居民为例,他们必须从昭忠寺照壁背后向东行,从小胡同走到“四王栅栏胡同”一旦进入“四王栅栏”立即就会受到堆拨守卫的盘查,没有特殊通行证是不可能前行的(图11)。
图11 由昭忠寺南边进入四王栅栏胡同示意图
因“四王栅栏”东出口是崇文门内大街,它的守卫警戒作用相对比较大,也是重点守护据点之一。对于百姓来说某栅栏是否开启通行关乎日常生活,这处栅栏的名字对于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这处“栅栏”对于京城百姓称之“四方栅栏”或“四王栅栏”都可以,都是指的同一处栅栏。
老北京的地名都有取名的缘由。比如“四王”,这里就可能住过“四王爷”。台基厂迆东这片没有称“四王爷”的府邸。
最后只能把“四方”和“四王”能够通用的“人”或“神”当中去寻找。
当我看到“四王栅栏胡同”东口路南把角有一处“地藏庵”时,似乎有了一点启示。
“四王栅栏胡同”的西口就是昭忠寺大门牌坊院的东门,化成寺的山门前。(参看图11)
昭忠寺和化成寺里面摆放是为大清王朝尽忠的将士牌位,很多战死沙场的将士是不可能都“马革裹尸还”的。愿为亡夫终身守灵的女子能有一处越近越好的“尼庵”是最佳选择。“地藏庵”应运而生 。
有关四方栅栏胡同东口“地藏庵”的历史,目前无从可考。
“四王”也好,“四方”也好,都是“地藏庵”旁的“栅栏名”。
“四王”“四方”会不会和地藏庵内供奉的“主神”有关?
地藏菩萨(Bodhisattva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他是“四大菩萨”中排行老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在“八大菩萨”中被称作“地藏王”。大清满蒙更青睐藏传佛教中的“八大菩萨”。
如果这个“四方”+“四王”一词摆在今天,很好解释:四尊面朝四方的地藏王。这种造型在今天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这些塑像为近年新塑,如:丽江的指云寺(图12-1),福建宁德市霞浦县地藏寺(图12-2),九华山旃檀林(图12-3)(图12内图片均来自网络,向照片所有者表示感谢)……
图12-1“四尊面朝四方的地藏王”- 丽江指云寺
图12-2“四尊面朝四方的地藏王”-
图12-3“四尊面朝四方的地藏王”-
在清末前的地藏菩萨造像中还真没见过四尊地藏王面朝四方或立或坐的塑像,即使是“一身四面”的地藏王造像也未见过。
如果清朝时有“面朝四方地藏王”的实物或记载,那么四方栅栏胡同东口地藏庵里供奉的“主神”肯定是那种造型。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地藏庵或许是特例。只有这样,“四方”和“四王”通用的地名才能解释得通,除非有更合理的史料解释。
提到九华山,自然就会想到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开山主寺就是“化城寺”。(图13)
图13 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开山主寺“化城寺”
“化城寺”和“化成寺”也许是巧合。
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将化城寺化作道场。
四王栅栏地藏庵的“四方菩萨”将化成寺的英灵引向西天。
图14 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一:参看博文《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八:海关总税务司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