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金州铁牛”和南京灵谷寺的“飞来剪”何等相似

标签:
金州铁牛飞来剪铁枷大连古代建筑 |
分类: 华夏影痕【相】 |
最近在欣赏《亚细亚大观》时,第十二辑132回(昭和十年- 1935年出版)“古邑金州”中有一张“铁牛”引起我的好奇(图01- 图04)。根据图旁的日语注释中中文字,我估计是介绍铁牛的位置,尺寸,传说,当地人认为的作用,文字上无定论。
图01
图02

图03《亚细亚大观》中刊登的“金州铁牛”图局部

图04《亚细亚大观》中刊登的“金州铁牛”原注(日语)

图05
我在网上很快搜索到这个地方,期待有更多有关“金州铁牛”的资料。(图06)
在今天的大连的“金州博物馆”内果然收藏了这个因工程需要从原金州城西门玉皇庙外(图07)搬走的“铁牛”。(图08、图09、图10)
图06
图07
图08
图09
图10
关于这尊铁牛的介绍,在网上查询到的文章基本停留在传说的基础上,并无更深的研究。
我推想:这尊“铁牛”可能是因史料记载太有限,知道它的人也不是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因此对于“铁牛”的由来,作用,何时铸造都是毫无依据的推想,排除带有迷信神秘色彩的传说,有关“金州铁牛”的资料归纳如下:
1.
2.
3.
首先对于这个铸铁件的称呼感觉有点奇怪:当地人称之为“铁牛”。尽管它的外形只是一个“X”形,和“牛”相差甚远,为何有此名称,很难追根索源。也许人们想到中国自古有治水灾铸“镇水铁牛”的习俗,由于不知道这个大铁器的由来,于是就给它安了这么一个名字。不过从注释中“五尺八寸幅七寸五”的“X”形铸铁件看,和南京现存的两个“飞来剪”(图11)的尺寸与外形非常接近。(请点击参看我的博文《从南京灵谷寺的“飞来剪”说下去》)(注)比江西岳阳三个“铁枷”(图12、图13)稍小一点,但外形接近。把它称之为“铁牛”实在过于“强加”。一是外形不像“牛”,二是历史上“铸铁牛”为镇水之物,一般紧靠水边(图14)。而“金州铁牛”所处位置离海边尚远。(我从地图上测算,原金州西门离海边尚有一段距离,具体多远只能请当地人提供相对较准的数据)。
图11南京灵谷寺的“飞来剪 “
图12
图14
如是系船用具,一般放在岸边,而一只“金州铁牛”不大,拴不了几只船,如果真的是用来拴船,恐怕不会只有一个"铁牛"。但是到目前为止金州地区还没有发现第二个“金州铁牛”,所以是系船工具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錨器,多有錨勾,靠錨勾抓水底固定物起到固船作用。此物是铸铁,一吨多种,作为錨体升降很不轻便,航行时总是带此重物很是不便,而且航海中海浪对船体造成的颠簸,会使铁件对船体直接造成损坏。
如果是说是海啸冲到这里的,根据“铁牛”的比重,很难想象这个铁件会从海底冲到离海岸那么远的地方。这也许是很最难让人信服的“说法”。
“攻城时用铁牛冲撞城门”的说法有失历史常识。军队长途奔袭,携带如此笨重的物体,运动极不方便。为了攻城专门铸造一个“金州铁牛”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铁牛”出现的年代。因“铁牛”位于金州城西门外的玉皇庙不远处,在叙述“铁牛”的时间时,人们多参考了庙的时间。尽管有文说“始建于金代世宗年间”,但“至清雍正六年又增制营造,逐成规模”。所以更多的文字引用的多是“乾隆”之后的
“史料”。
图01照片中的铁牛所在的位置,我认为不会是这个“铸件”的原置地,可能是在一个高一点的地方逐渐“滚落”到那个位置。因铁铸件长期浸泡在水里(依图01所示),加上靠海半干半湿的风吹雨淋环境,加速了铸铁件的氧化,我们今天看到的“铁牛”已经出现严重的腐蚀剥落(图10)。
我不是大连人,对出现“铁牛”地点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一点不了解, 根据卫星地图,查找玉皇庙曾经的所在地 - 兰普店安波温泉度假区(图15)。
图15
从地理环境看,那里并不紧靠海,即使在两三千年之前也不会是“沧海”。玉皇庙的位置有“后靠,前照,左衬,右托”的山形,依古代“堪舆学”理论为风水宝地,被“浮屠氏”所占尽在情理之中。佛僧选中“玉皇庙”的位置建寺弘法,造塔普度,因建筑的需要而就地浇注了这个铸件,这个铸件一旦安置,不会再移动,永远和整个建筑接为一体。这个高大的建筑可能是金州历史上,很久很久以前已被人们遗忘的建筑。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原建筑很容易在战乱中摧毁,平日也容易受到外来海盗的侵扰,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原来的建筑可能早已荡然无存,甚至在任何史料中都无记载,但“金州铁牛”的出现,可能证明了金州历史上曾经有过高大佛塔建筑。
我对金州的历史没有研究,在“玉皇庙”的位置,明清之前曾有过什么大型的寺庙,我无资料可查。但是这尊“铁牛”的出现,让我更加相信一点:金州“铁牛”和南京的“飞来剪”以及江西岳阳的“铁枷”一样,它是担负着同一个作用,即:在全木或砖
木混建的高大塔阁建筑中起“稳定、平衡、缓冲、加固”作用。这种在宋朝之前曾经流行过的“营造法式”,由于这种结构有悖于儒家的“中庸”理论,而逐步退出历史。据说在“铁牛”的中心孔中还有一截锈死在里面的铁链,这就更加证明了我的推想。
注:我在2015年曾去因扩建闭馆多年重新开放的南京博物院,再去看看原放在院侧甬道边的那个从“冶城”附近辗转收藏到博物院的一只“飞来剪”,经多方打听均无果。最后从一位老馆员那里得知:这个飞来剪现保管在“朝天宫仓库”,因对那个铸铁件的解释出现不同看法,博物院决定暂不公开展示。
(本文中使用的个别照片来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