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枫影斜渡_vwb
枫影斜渡_vwb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89
  • 关注人气:5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2015-01-05 09:58:51)
标签:

文化

老照片

北京东交民巷

北京皇城

义和团运动

分类: 旧影说京【析】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在英国Bristol大学的“图说中国史”(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网站有两张“中国皇城堡垒”的照片(图01, 图02),有着同样的注释“Chinese gun platform overlooking the Legation Quarter, Peking, 1900 ”(1900年中国人搭建的针对公使馆区的炮台) 。

图01    Chinese gun platform overlooking the Legation Quarter, Peking 1900 (1900年北京针对外国公使馆区的中国炮台)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图01右下角局部:半边桥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图02   Chinese gun platform overlooking the Legation Quarter, Peking 1900 (1900年北京针对外国公使馆区的中国炮台)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尽管是同样的注释,从两张照片的细部比较,很容易发现两张照片表现的不是同一个“炮台”。

在澳大利亚的“战争纪念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 )有一张和图01完全一样的照片(图03)A Boxer gun structure on the wall of the Imperial City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拳乱时期,拳匪在皇城上搭建的炮台)。

图03  A Boxer gun structure on the wall of the Imperial City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拳乱时期,拳匪在皇城上搭建的炮台)。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从图01和图03的注释,我们可以理解:义和团期间在皇城的城墙上曾搭建针对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的炮台。

如果仔细看图01和图03会发现:在图右下方有一个“拱券”。在老北京的皇城墙上只有“御河”有进、出“皇城”的“驮墙过水洞”有拱券,老北京把这个“拱券”称作“半边桥”,离它不远,往东就是天妃闸(今修复,在菖蒲公园内)。离外国使馆区最近的就是位于皇城东南角迆西,“北御河桥”迆北的“驮墙过水洞”,尽管南御河桥也是半边桥,桥下也是“驮墙过水洞”,但是桥上驮的是“内城的南城墙”,其高度和厚度远远超过图01中的皇城城墙。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有明显的标识(图04)。

图04  《乾隆京城全图》- 皇城东南角的半边桥 (1750年)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图01中“炮台”应该是在皇城东南角,“半边桥”迆东。

这个位置让我想起另外两张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京后拍摄的与这个“驮墙过水洞”的关的照片:

图05 的原注是“A HOLE IN THE WALL OF THE IMPERIAL C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OXER REBELLION.”(拳乱时期,皇城上破开的洞)

图06的原注“Breach in a city wall, with rickshaws and Sikh trooper, Peking”(城墙上的突破口,黄包车和印度锡克教骑兵)

图05  拳乱时期,皇城上破开的洞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图06 城墙上的突破口,黄包车和印度锡克教骑兵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细细比较图05和图06上“城墙”的“突破口”以及突破口两侧上下平行的砖缝裂痕,可断定两张图上的“洞”是同一个洞。从图06可知这个洞就位于“御河皇城墙的出水口的外侧”也就是“北御河桥”的北边。在图06中,御河东边皇城墙的墙顶有一个很大的豁口,从位置来看这个“豁口”很可能就是图01 “炮台”对外的“炮眼”位置。我们还可以从另一张1900年8月14日过后不久拍摄的“御河北段”的照片中,看到皇城墙墙头上的“豁口”(图07)。

图07 - 1    CANAL STREET AFTER THE SIEGE OF PEKING,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1900-1901. ( 庚子之乱解围后的御河街)(照片源自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图07 - 2   'The Jade River' canal outside the British Legation, 1900 Peking (1900年北京英国公使馆外的御河(照片源自英国Bristol 大学图书馆)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图01就是位于皇城东南角内侧的“炮台”。

那么图02的“炮台”是哪儿的呢?

在《北京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保卫战(1900年6月20 - 8月14日)》的平面图上有一个“For Infantry”(“步兵堡垒”。根据该图其它的类似标注,这里的“For”是“Fort”之误)的标注的确令人琢磨(图08)。

图08    北京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保卫战(1900年6月20 - 8月14日)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在外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在中国人控制的区域内(天安门东翼长安左门和长安东三座门之间的“小禁垣”南墙的东角)有一个“步兵堡垒”,那么这个堡垒肯定是“中国人”的。这个堡垒在围攻公使馆区时很重要直接“扼守”北御河桥”右岸的“英国公使馆”。

当然,图02的“炮台”是不是图08中的“步兵堡垒”还不能确定。

在一张1903年德国人绘制的东交民巷平面图中在天安门东翼“小禁垣”南墙“方门”的位置注有“Tore mit Wachtgebäude”(“护卫门”或“带岗楼的门”),“Tore”是德语“Tor”的复数形式,说明这里的标注包括与兵部街相对的另一个“方门”(图09)。这个翻译和中文“方门”的名称相差较远。

图09   1903年东交民巷平面图

庚子之乱时北京皇城墙上的炮台

为什么要有“护卫门”的叫法?这让我想起庚子之乱后,在确定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范围时,英国人提出:为安全考虑,“方门”要建英国人控制的“岗楼”,否则原銮驾库改为“英国兵营”前面的“方门”会对“英国”造成威胁,如同义和团在“方门”东角搭建的“堡垒”。

后来清廷以原皇城格局不能动为由,没有答应英国人提出的要求,但也作了让步:关闭“方门”。英国兵营的房舍离“东长安街”太近(原銮驾库内,正库北面两侧的“次库”几乎靠路边),最后英国人只好把原銮驾库的大门改成“W”字形防御系统。而兵营的大门只好改在了兵营的东北角(图09)。

从上面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说明在方门边曾有中国“堡垒”的存在。

图02中“炮架”的背景有可能位于“小禁垣”的东南角。“脚手架”边有普通砖房,可理解为原本就有的“方门”和“长安东三座门”的值岗房。

要想确认图02的“炮台”是方门边的“步兵堡垒”还需要寻找更有力的证据,比如另一个角度拍摄到“天安门南翼小禁垣内的炮台”,并且带有更多标志性背景的老照片。

 

 有关内容请点击参阅  《从一张“户部”明星片说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