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南京“谢公墩”老照片

标签:
文化谢公墩王安石半山寺半山园 |
分类: 影像金陵【宁】 |
一张拍摄于1898年的“谢公墩”的老照片
在法国传教士L.Gaillard 的《今昔南京》一书中有一张“谢公墩”(“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的照片(图1)并对“谢公墩”有以下的描述:
“谢公墩或称半山寺,半山寺曾是王安石的住所。1836年清军官奎光在那里建了山野别墅,从此文人墨客常去游兴,这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现除一片小松林无其它遗迹。离此墩迆北不远,就是王安石墓。据说在灵谷寺不远的定林寺塔边,有王安石的读书处。”。文中介绍金陵水系时,提到“……燕雀湖的水经铜管引水入城处进城,从谢公墩和半山寺间穿过,到明故宫东墙, 沿墙向南入御河, 过外五龙桥,汇入青溪……”(图2)
据《金陵琐志九种.金陵园墅志》记载:韬光别墅:在半山寺侧,江宁驻防奎光字益之园。
清道光两江总督陶澍在游览王安石故居半山园遗址时,建议重建半山寺。主持当年修建寺庙的江宁都护奎光(字益之),在寺旁给自己建了“韬光别墅”(如传教士所述)。道光十四年(1834年)奎光陪两江总督陶澍到半山园游玩,他们登临东岩(谢公墩),触景生情,建筑方亭。
关于建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家黄裳所写的《半山寺与谢公墩》中记载“ …… 在墙上忽然发见了一块石刻,是清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九月钟山戍客奎光所题。有一颗‘戎马书生’的小印……”碑中记载的就是奎光在谢公墩建亭的经过。
这位“韬光别墅”的主人奎光,咸丰三年在抵御太平军时战死。
在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十四年中,半山园内的寺庙房舍等建筑基本无存。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魁玉,在奉旨接任并处理“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案件之余, “偶经其地,感谢、王之云遥,慨胜迹之湮没,命寺僧铲刈榛莽,疏理溪涧……鸠工添筑数楹,补亭於山上。”(同治九年歳次庚午闰十月《重修半山亭记》)
据民国二十三(1934年)南京市政府对半山寺现状调查,以作维修预算的公文记载“寺旁有墩,墩上有亭,亭内有石碑二,石台一……名谢公墩,墩位於中山门与太平门之间,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秋,修葺一次,现已倒塌不堪,满目榛莽,墩下有长溪一条,该溪源自锺山,明筑城时,作铜沟压城底,由城外导入城内回绕九曲,煞是可观…” 这段文字点出谢公墩附近的“铜管引水入城处”,(图3)和入城内“回绕九曲”的美景。
从以上文字可知L. Gaillard 1898年拍摄的“谢公墩”照片中的建筑应该是1870年魁玉时修建的。照片中的亭子又称“争墩亭”(源于王安石的“争墩诗“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细看照片可见亭内有立碑,在碑的上方有一“挂匾”是否是黄裳文中的两块匾 “谢公墩”和“临风怀谢”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张照片可能是今天见到拍摄最早的“谢公墩”照片,比1910年【日】杉江房造《金陵胜观》中的谢公墩照片要早12年。(图4)
如果仔细比较这两张照片中的亭子,1910年照片中的亭子立柱内好像多了一道墙,飞檐"飞"得也没有那么高了。这也许证明了半山亭曾在“宣统年间重修”是有依据的。
图2
图3
燕雀湖-铜管引水入城处-半山寺-谢公墩
南京有多处“谢公墩”因东晋谢安得名,由于历史遗迹留存极少,墩在何地各有说法。而今天南京人比较熟悉的“谢公墩”就在“半山园”。这位传教士也指出:“谢公墩或称半山寺,半山寺曾是王安石的住所”。传教士用这样的行文,是说这个“谢公墩”是由王安石将自己的住居“半山园”赠送给佛僧易名“半山寺”而来的历史。并没有说半山园的“谢公墩”就是历史上的“谢公墩”。文中的第二句点出:清末南京文人雅士一般认为“金陵四十八景”指的就是半山园的“谢公墩”。文中的地图就是这位传教士当时所绘,把“谢公墩”标在“半山寺”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