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谷雨茭儿菜

(2013-05-03 14:22:40)
标签:

老南京

茭儿菜

海达

南京名吃

文化

分类: 忆昔念旧【忆】

                    金陵谷雨茭儿菜

春天到,陆游一句 “鲈肥菰脆调羹美”,勾起对儿时南京清明过后一道美食的回忆—“茭儿菜”。

茭儿菜是一种“野茭白”,原本多“野生”,南京的长江边上的圩滩里多有生长。昔日南京水西门外江东门一带就是“茭儿菜”产地。

儿时的江东门一带是个陌生的地方, 只知道一下大雨就是一片“泽国”,雨后水退便成“沼塘”。小学同学中就有到那里“捕鱼钓鳖”而一去不归的。那里几乎被家长划成绝对的”禁区”。

而江东门外的 “沙洲圩”、“八卦洲”的名字却很熟悉,因为那里生产南京城南人爱吃的日常“菜蔬”, “鱼虾鸭鹅”也多源于此。尤其“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响名”可能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那时老南京的菜馆多有“应时大菜”,一块“今日时鲜”的牌子,挂在门前,那就是绝好的招牌,一个时节,一味佳肴。老南京爱尝鲜,爱品味,爱讲究,爱美食,把江东门外一切可入口的食物,或自种,或野生,或江罾,或塘罱都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谷雨前后是“茭儿菜”上市的季节, 持续的时间也就十天、半个月。那时水西门内的各个菜市地摊上都是摆放着一捆捆的“茭儿菜”,卖主不时地向菜上洒水,显得茭儿菜“碧绿牙白”极为抢眼:茭儿菜捆被切成一尺多长,两三斤成一捆 (一“把”大小),两头就用茭儿菜本身砌下的叶子, 旋转“上筋”后,把绿叶部分捆实, “白茎”一边虚捆, 以显示“茎肥,白嫩,出数”的很好“卖相”。

买回来的茭儿菜,不是都可以吃的,外面还有包裹的叶子,要把外面的叶子“适当”地剥去。“剥菜”是功夫(老南京把买回来的菜要进行上锅前的加工,这种“加工”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名堂的叫法:捡菜,剥菜,摘菜等):剥多了“败家”(浪费的意思),剥少了“扎舌”(不爽口)。由于剥好的茭儿菜头呈小圆柱型,带着一截细细的茎芯,状如“手榴弹”,这也就成了儿时对“茭儿菜”的别称。剥好的茭儿菜很嫩易断要用清水泡着,临用时方捞出控水。由于“茭儿菜”嫩脆易折,伺如“娇儿”,因此南京话中把那些娇生惯养的人,嗔作“娇儿菜”。

吃茭儿菜多为“挂芡”的“爆炒”“炝炒”鱼、肉、蛋菜类出锅前点配之用,烹调时对火功有绝对的要求,何时入锅与主菜同炒,要使主、配菜同时熟得恰到好处是个功夫: 火大“菜蔫儿”, 火小“菜生”。炒熟的茭儿菜, 在肉荤的渗透下: 脆香嫩滑, 柔凉回甘。这不能不说是南京人“会吃”美誉下的“名菜”。

由于茭儿菜比较贵, 如今喜欢尝鲜的人也就买上“几两”,切成细丝,做成汤供一家人享用。不过,做汤时,一定用高汤,否则起不到“提鲜”的作用。

一次回南京,正是“茭儿菜”上市的季节,到了一家“老菜馆”吃“茭儿菜蒸饺”(价钱不低),咬了第一口,发现味道不对,用筷子拨皮看馅,原来是“包菜”丝充数,请来店主询问,店主在馅里拨来扒去,“非常高兴”并“十分得意”地从中找出了一小截比针粗不了多少的“茭儿菜”丝,我定睛一看,顿时没了“脾气”: 一个连南京产的“园厚”“茭儿菜”和苏北产的“扁薄”“蒲菜”都分不清的人,怎么能保住“南京名菜”!

 

(附:德国摄影师海达-莫理循1944年-1945年拍摄的南京照片:农民把茭儿菜从塘沼割回家,正在做扎捆上市前的粗加工。)

金陵谷雨茭儿菜

金陵谷雨茭儿菜

金陵谷雨茭儿菜

金陵谷雨茭儿菜

南京水西门外到长江(夹江)边曾有大片的湖面沼泽
金陵谷雨茭儿菜

生长中的茭儿菜
金陵谷雨茭儿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