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标签:
中外禔福总理衙门奕&59460外务部文化 |
分类: 旧影说京【析】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清政府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1月,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经咸丰帝批准,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总理衙门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于设立的同年改建。总理衙门的东半部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民国时改为外交部,这也是东堂子胡同南侧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门门前牌楼上书“中外禔福”,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遐迩一体,中外提福,不亦康乎?” “提”通“禔”。音支。“中外禔福”意为“中外安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老照片常见的是图1。图2的来源可能太小,放大后不够清晰,被引用的较少。图3是一张少见的清晰照片。这里提供的三张地图以说明“总理衙门”在北京城里的位置,均用红线圈出:图4印制于1900年,总理衙门虽然存在,由于这张图公布的是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外国对北京城的实际控制管辖范围。手绘地图中只标出了“东堂子胡同”。图5是德国人绘于1907年,在汉语“外务部”上方的拼音字母仍然留用习惯称呼“老总理衙门”。图6绘于1914年,到了民国,人们习惯把那里称为“外务部”。
图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摄于18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