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南京方言“旁舌儿”说下去

(2012-01-15 11:35:07)
标签:

南京方言

旁舌儿

舌下筋

剪舌筋

大舌头

心理

民俗学

杂谈

分类: 说东道西【议】

 

             从南京方言“旁舌儿”说下去

 

南京方言中有个说法“旁舌儿”,这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乱传闲话”,“嚼舌头根子”。其实,细究这个词的由来还挺有意思。

“旁舌儿”是民俗学中社会警世,善劝,德育功能的体现。

“旁舌儿”源于“盘舌儿”。“盘舌儿”的意思通俗一点讲就是“大舌头”,是一种生理缺陷。

每个人的舌头下面都有一根“舌下筋”,它的作用是控制舌头的伸出,缩进,舌尖的左右活动,舌面上卷的程度。任何发音都和舌头在口腔里的位置有关,因此舌头是否活动正常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发音。

这根“舌下筋”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一样,有的人出生时这根筋天生略长,视筋的长短和厚薄程度,导致的结果不一样:说话晚,出语慢,声走音,语变调。凡是有“盘舌儿”的人,即使再轻微都会在发卷舌音,阻音,齿音,鼻腔音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走音,语速一快必然吃音,走调。这种生理毛病因对生活无大碍一般会被人会忽略,特别是今天应该引起年经家长的注意。

这些年因职业的性质,多年参与机关外事人员招聘选拔和高考学生的外语口试,其中因“盘舌儿”而被刷下来的人不在少数,看到许多很优秀的人被拒在“期盼职业”的门外,感到很可惜,惋惜之余更觉得这是社会和家长的责任:不可为而为之。对有这样“缺陷”的孩子一开始就不要选择靠嘴说话的“职业”,即使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使出浑身解数把这样的孩子弄进了大学,毕业择业用人单位这道关不是太好糊弄的。

这些年,年轻人中“盘舌儿”的人有增多的现象。

有一次和传媒大学一位搞播音教学的老师聊天,我提到央视台有个别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音实在不敢恭维。他也哀叹在今天的考生中选择到一位“口齿清晰,发音精准”的学生太难,淘汰率和二十年前相比要高出几十倍,“百里挑一”都很难。

我也和法国搞语音学的专家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位语音学家接触中国学生有几十年,也感到现在很多中国学生说法语,语调把控的很地道,但“吃音”现象比较严重,这种过度的“省音”现象,已经影响到语言的理解。我对这种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位语音学家听了也感到奇怪,视乎很少听说是归结到“盘舌儿”的原因。后来这位语音学家请声学专家做了取样测试调查,通过对测试者各人发声声波,频率,波长和发音用力程度与常数值比对发现了其中的差异。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当中“盘舌儿”的人有增长的趋势?这和现代人的观念改变有关。

我插队时,农村实现赤脚医生制,妇女生孩子多由“赤脚医生”担任。本大队的赤脚医生是男的,找他接生的妇女很少,而邻队的“赤脚医生”是女的,开始都请她接生,后来她自己生的孩子就是一个“盘舌儿”,村里人一盘点,经她接生的孩子中有好几个都是“大舌头”。而经男“赤脚医生”接生的孩子虽然少,个个说话早,口齿伶俐,发音清亮,“真是唱戏的好胚子”。那时科学没那么普及,村里人只看结果,农村人都知道:“大舌头”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连娶媳妇都难。后来我知道了这位男医生的婶儿就是“老式”的接生婆,把“秘籍”传给了侄儿:婴儿一出生,就剪上一刀,万无一失。(有道理:剪刀事先都会用烈酒消毒,剪舌筋引起疼痛会诱发婴儿哭啼,而这声哭啼预示着孩子平安降生,也是亲属期盼的哭声,这种哭声越响家长越喜欢。即使孩子嘴里流点血,接生婆也会容易解释糊弄过去,孩子的这点伤口依靠来自母体的和母乳的抵抗力一二天就会痊愈。不会带来任何不良后果。)

“剪舌筋”这个古老的习俗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它是确保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手段。而这个习俗和“母亲”的爱子心理相悖。民俗学中就会动用社会心理学让个人心理就范:让个体离开社会人群。于是“盘舌儿”变成的“旁舌儿”,这个“旁舌儿”不再是“生理毛病”,已是“道德”范畴:谁愿意和“旁舌儿”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这就是民俗意义上的社会警世和规劝功能。

随着都市文明生活的出现,“剪舌筋”当作“陋习”被否定掉了。的确有很多孩子并没有“挨这一刀”说话照样口齿伶俐;同时也有很多的孩子没有“挨这一刀”,说话比别的孩子“晚”。准确地讲:可能引起孩子说话晚的原因之一。这个“晚”有两层含义:一是多音节发声比一般的婴儿晚,二是和同年的孩子语言交流的滞后。孩子说话晚,吐字不清,表达费解,这种“与众不同”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改变孩子的性格,在这种“不健康”心理的作用下,发展严重就会导致自闭,抑郁,暴躁,过激…… 近十几年来这种现象在我见到的学生中屡见不鲜。(全国统考的口试在这方面形同虚设)

现在有很多家庭已经知道了“不挨一刀”的危害性,有的大医院已经设立专门的医生从事这种手术,一位熟练的大夫不用二秒钟就完成这一刀。

什么时候“剪舌筋”?还是请教医生。

我的意见:既然没听说“剪舌筋”有什么害处。最好是“剪”,尽早“剪”。

一点建议:不要把这一刀交给接生的大夫,他们不是过去的“接生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