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莫理循镜头下的老南京(03)- 夫子庙贡院街-小苏州茶食

标签:
金陵夫子庙南京小吃贡院街老南京小苏州糖点花生酥文化 |
分类: 影像金陵【宁】 |


尽管小苏州茶食店在照片中只占了一小块地,后来有了扩大,解放后那里有了三个门脸宽,是一个前店后坊的店铺(后来变成了“绿宝”南北货店),都是现做现卖,卖的都是苏州采芝斋风味的糖点茶食,尤其那里买的花生糖,交切片,寸金糖,芝麻片,牛皮糖,棕子糖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满嘴流香,尤其是切成菱形状的花生酥,更是叫绝:清香扑鼻,甜酥适中,入口即酥,舌舔成末,吞咽即下。它使用的材料很简单:糖稀,花生米,冰糖,麻油。做的好不好,完全在经验,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不是那个味。插队时本村有位解放前在上海做“炒货”的,那时春节前也会做些“糖点”,极少做“花生酥”,因为在石臼里舂太费劲,即使数九寒天也要几个人赤膊轮流上阵。有一次吃到他做的觉得不对劲,一问那时哪能买到冰糖呀。
南京小吃之所以好吃就在于它的讲究和精工。要想把花生酥做好,就要达到以下标准:不糊(这是起码标准,糖稀不能熬糊了,花生不能炒“过”了),不齁(甜度适中),不骨(有糖稀硬块,原因:糖稀多,加了炒面),不粘(熬糖稀时冰糖量太少就会粘牙),不拉(如花生放的少,咬碎时,会有锋利的断面;拉舌头,花生皮没“簸”干净会拉嗓子),不咯(花生没炒透,没砸碎,容易咯牙,),不呛(制作时防粘不用炒面,而用麻油。否则吃到嘴里,容易呛到喉咙)。
南京小吃的美味源于“淮阳菜系”的讲究。这种讲究培养了一大批“食客”,这种食客对食品的挑剔推动了“京苏大菜”色香味形上的“精”“奇”“妙”“绝”。
可惜了这些老南京文化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