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华夏影痕【相】 |
有关青海同仁《六月血祭节》萨满遗俗的复信
(血祭节详细内容可见本博客照片,分上下共140 多张照片)
青海,川西,滇北有很多有意思有玩头的地方。要去这些地方,首先要喜欢,喜欢那里的人文山水,二是要深入,发现不同找根源,很多不显的现象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去考证,才可能发现端倪(发现一个和人云亦云不一样就是旅游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要有好身体,要能适应那里的高海拔,那里瞬变的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要能吃那里的食品,还能甘受长期吞食干粮。
图说中的很多内容是我自己推敲探索的结果。知其者知道在我的介绍中,有更多的细致深层的东西知而没写。
隆务河有明朝官方的戍边屯兵的后代,(很多村至今保留着七八米高的夯土堡墙,从堡内布局能看出原住民的原籍特点)有充军发配的后裔。史实载,热贡地区的原住民有山西,四川,浙江,南京来的…… 这就可以说明南京在明朝时直隶的地位是多么高,与省齐名。很多人是从南京集中后,再一起解押或迁送到这里来的。这和山西洪桐大槐树的概念相近。
在这些民族边缘地区,最容易看到的是历史演变的踪迹。比如,夏琼帽,其实就是元朝的军帽(后来改朝换代后,给它赋予宗教的解释),原为元服务的守边军士,面对改朝,要么死,要么易旗,这些拖家带口的职业军人易旗留下来了,继续戍边,不过得接受一个“由神指派”的“通灵者”指挥,年都乎村法师头戴的就是“明朝”的“军盔”(这个村是明“隆务七庄”的行政最高管务。)。
热贡地区的“土族”,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数,其构成极为复杂,历史渊源多能追溯到中原。如夏庄是土族居住地,没有自己的方言,多说安多藏语和少量汉语。村民之间对话用藏语,外来汉人听不懂。但他们说话的词尾中总有一个词“阿刹”,自己说话时用,别人说话时作为应和时也用。当和能偶尔说几句汉话的人聊天时,发现他们每说一句话汉语后,喜欢加一句“是不是”。当我在这个村的山神庙发现主神却是“五显神”(当地叫阿米五山,塑像的装束与其它地方的不同,我请当地一位专门搞研究的,帮我查一查历史资料:这个村山神名叫“阿米五山”最早是何时?几年后我才有了答案:清中期),我马上想到“南京话”,后来打听这个村果真是南京人的后裔。那句“阿刹”就是南京话“还是的呀?”的演变,既是提问套语“是不是”的意思,也有“哦,是嘛。”“嗳,是的耶”用于应和的意思。(探索发现就是旅游的乐趣。)
还有,在这些地区的黄教寺庙里,每年的大法会最后是驱鬼“羌姆”,当大喇嘛指令剁杀恶魔时,持斧的铁棒喇嘛会嘴里念念有词,我听不懂,但总能听到发音类似“年羹尧”的声音。原来,这位清初骁将曾把这里杀得“百里无鸡犬”,是一位为大清奠定半壁江山安宁的功勋,被乾隆爷作好人,任由它族永背骂名,万世剁杀。呵呵,这就是历史。
旅游就是一本教科书,真伪都写在那里,关键在于怎么去读。
萨满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原始宗教,它流传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古老民族当中。它没有统一的崇拜偶像,教义信仰,更没有世界级的统一组织和机构。
萨满教的主要信仰特点是:万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崇拜的对象主要和其居住地有关。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青海热贡地区主要是山神崇拜和原住民的家乡信仰神祗。血祭节期间的所有活动都和这三个崇拜有关。
萨满教的活动不是很多。核心是“跳神”,也就是“通神”,由“通灵者”把“上情下达,下情上呈”,通过物质(供品)和精神(用人体最宝贵的东西),向神表示敬畏,而祈求保护。
所有的萨满教和信仰活动都有大致一样的程序和组成要素
萨满教活动的程序:
① 请神——向神灵献祭;(献牲)
② 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脱魂)
③ 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凭灵)
④ 送神——将神灵送走。
萨满教活动的要素:
一 通灵神祗的方式:
① 通灵的法师:是活动的主导者,有一系列的通灵仪式使神附体。
② 把占卜看作是神的意志,
③ 信奉者与神灵沟通的方式:煨桑烟,撒风马,借助法师,
二 祭奠的场所:山神庙及广场
三 祭奠的物品:供品,荤素煨桑
四 祭奠的诚意:
① 为了山神为付出人最宝贵的:生命(自残:插口钎,插背钎,开红山),青年,少女,鲜血,……;
② 赖以生存的食物,如,羊,青稞,酸奶,酒……;
③ 最美的东西, 如金银,宝石,盛装,鲜花……
五 祭奠的时间:是供祭人都能参加的时间(非农忙时,或年放牧休整期)
六 通神用鼓:萨满祭祀把鼓作为获取灵感和力量,并得以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所以萨满教的法师和献舞者都敲鼓,多为单面羊皮鼓(对于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羊皮相对比较好获得)
七 可以借用其它宗教或其它民族信仰的神,但这些神都放在本族或本宗的陪神位置。
从以上几点就知道为何称青海同仁县的《六月血祭节》是“萨满遗俗”:这里原本生活的是游牧藏族,有了戍边屯兵后,屯兵引来外族的生产方式,和当地民族融合,逐步形成半农半牧的生存方式。放牧需要的自然保护神要拜,农耕需要的自然保护神也要拜,这就形成了各地萨满教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