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先生: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一)佛学的空性智慧
(2022-07-18 01:52:11)
标签:
科研文化佛法 |
分类: 佛法与科学 |
朱清时先生: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一) 佛学的空性智慧
注:“朱清时先生: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方面的文章,曾经发布过二次。现在想比较完整、系统地阅读朱清时院士在这方面的文章,查阅了网络,发现“传承网”比较全面,现在再次发布。如果有重复敬请谅解!现只查到(五),如有朋友还找到之后的续篇。烦请告知。谢谢!
2019-08-02
16:47:45 来源: 传承网
佛经中字数最多的是600卷《大般若经》,它是专门阐释空性智慧的重要经典。“般若”是梵语,指洞察万物皆空的一种智慧。一切佛都要证悟了般若智慧,才最终得以成佛。因此般若是佛法的核心,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依据。《大般若经》的精华浓缩成了260个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解《心经》的关键是懂得“五蕴皆空”四个字。
五蕴即宇宙万有。佛法认为,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这五种要素就被称为“五蕴”。色的意思是一切有质碍性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物质”,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我们的精神。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即“虚无”,“本来无一物”;(二)虚空义,即虚无的空间;(三)心空义,即是一丝毫染著皆无; (四)法空义。
“五蕴皆空”是佛学的根本,一旦理解,你就“开悟”了。历代高僧大德,文人学者对这句话做过大量的解释,其意思是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众生只有领悟了这一真理,才能真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在《心经》中,观世音菩萨以佛陀诸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说法对象,把这个道理分析给大家听。
然而为何“五蕴皆空”呢?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空无所有。
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空无所有呢?
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直到今天,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直接而又彻底的解释。
下面我尝试介绍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开悟。
本文转自“大风网站”